-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和公共外交”对话会嘉宾演讲选萃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12-03 10:54
字号








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上海市政协主办,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和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协办的“文化自信和公共外交”对话会于11月26日在上海举行。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上海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滕俊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等嘉宾在会上发表演讲并对话交流。本报辑选嘉宾演讲以飨读者。
文化自信是做好公共外交的基础
吴海龙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文化自信是做好公共外交的基础和前提。
在关键时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和鲜活的中国,辨明是非,以正视听,引领导向,助力我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营造一个良好的友善的环境。这是公共外交的重中之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外交也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倡议、新的方案和新的举措。这些都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公共外交需要向国际上的媒体、智库、民众讲清楚说明白我们的意图、想法、考虑、打算,以增进外界对我们的了解、理解和认可。开展公共外交要找准切入点,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文化。文化能把人连在一起,让人心心相通。从文化上最容易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最容易跨越意识形态分歧,最容易进行沟通和交流。
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外国人。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已然“天下谁人不识君”,其实真正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一知半解。我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工作时曾做过调查,欧盟议会有700多名议员,来过中国的不足1/3,多数议员对中国并不了解。我在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协会会长期间,曾接待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媒体代表团,他们中多数人都没有来过中国,但是他们走访了中国多个省市后告诉我,原来对中国“不那么好”的印象是误解,现在觉得中国是令人敬佩的国家。公共外交重点应该放在对于我们不太了解,甚至有误解或偏见的人身上。
讲好中国故事是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但是怎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是公共外交的难点,我们有时习惯于用我们自己的思维和话语体系向外界讲中国的故事,但是常常让对方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甚至产生误解。尽管我们也讲一定要用外界听得懂的语言去讲中国故事,但有时候并不清楚,什么是外界听得懂的语言,什么是外界能够接受的思维?这是症结所在。我们讲述的内容如果能做到客观、真实,少一些大话、套话、空话,语言表达能够做到浅显、平实,少一些对概念的玩弄和排比,一般是能够让人听得明白的。
搞好公共外交,人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要有一大批会搞公共外交的人,既要了解中国又要了解外国,既要懂政策又要有专业,中文好外文也要好。坦率地说,这方面人才目前是远远不足的,与我们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与中国走向世界的要求很不相符。现在世界上每年都要举行许多论坛,几乎每个论坛都会谈到中国,但是很多时候,中国自己都是“失声”、缺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派不出合适的、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参会阐明中国的想法。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会宣传、懂传播、能交流沟通的人才,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需要。
公共外交要丰富交流和传播的手段,综合应用各种传播载体、传播平台和传播产品,创新交流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要调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非政府,以及各组织各领域各专业力量,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依托进博会平台促进文化交流
周汉民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去年11月5日到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行。6天时间迎来172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参展,最终达成贸易额573.4亿美元。今年11月5日,第二届进博会如期而至。参展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达到181个,贸易额达到711.3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23%。进博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本届进博会展位租赁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进博会参展客商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是时代潮流。多边主义必须坚守,经济全球化不能逆转。
去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去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以为,文化自信,首先就表现在开放。公共外交首先就表现在服务于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人到半山路更陡,越进越难,越进越险,但是目标不能动摇,步伐不能拖沓。
进博会的主题,中文词前3个字是“新时代”,后4个字叫“共享未来”。何谓“共享未来”?如果你走进进博会会场,你一定会有所感受。国不论大小,路不论远近,展品不论技术含量高低,均同台亮相同场竞争,它们都昂扬地在那里表现着自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可以做到天下大同。
这届进博会很大程度上有留白,像中国的国画,留白是艺术,留白是文化,它留了什么白呢?它留给我们什么样的遐想呢?我认为,它留给我们的是下一届如何办得更好的几方面思考。
我认为,进博会可以把进口贸易“一分为三”来考虑,也就是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博会客商和参观者驻足点最集中是何处?食品馆。最不集中的是哪里?服务贸易馆。所以我得为服务贸易再说两句话。货物贸易固然值得关注,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更需要加以关注。中国今天不仅仅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也名列世界第八,还有上升空间。所以留白留出继续努力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树立起进口贸易三位一体理念。进博会期间,我看到很多客商说我们带来的展品只有一件,来洽谈的人很多,这样的展品以后能不能就在中国生产?这引发了我第二个想法,就是贸易应与投资相结合。第三个留白点则是:贸易不仅可以谈进口,更要关注上下游、左邻右舍、供应链乃至价值链,通过贸易洽谈找到链条最合适的上下游合作方。出口与进口联动起来,何乐而不为?
进博会既是国家外交又是公共外交,从进博会成功举办汲取开展公共外交的经验,我总结出的正是:开放共享、大气谦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
叶小文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先进文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厚支撑,要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来应对“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得益于迅速发展,但中国不会当“老大”,强起来的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有人耸人听闻地断言,中美之争终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因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的世界地位,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于是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基因?可以讲很多,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顶天立地;比如,执“中”为度,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等等。
画家夏荆山先生曾送我一句话:“处世以真诚为本,待人以宽厚为主”,这就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迅跑,同样是如此坦坦荡荡立足世界、处事待人,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践行多边主义,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和平发展,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君子坦荡,得道多助,什么霸凌主义发起的挑衅,什么“修昔底德陷阱”的魔鬼,都能降服。
“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五千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这段话,就是“中国强起来的文化自信”的最强音。中国“强起来”,就要有“强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力透洪荒的磅礴之力,植根、凝聚、发端、持续、扩展于中国独特、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自信之中。今天,“中国强起来的文化自信”已经并将继续厚积薄发、电闪雷鸣。
向世界说明中国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撑
陈圣来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是按照三维组成的:文化吸引力、艺术形态和制度的吸引力、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走出去”要注重现代语境和国际表达与市场博弈。不通过市场竞争和文化锤炼双重考验的中国作品,在世界上是走不进去、走不远也走不久的,也不真正具备文化软实力。
最近我到菲律宾参加世界面具文化大会。主办方在当地一个大商场里面举办一场晚会,参加表演的有各国的面具文化载体,其中就有中国川剧变脸艺术,这是我国戏曲文化的精髓,观众看后赞叹不已。紧挨着变脸表演后的是韩国的一个男子青年组合,戴着面具又唱又跳。我以为变脸表演已达到晚会最高潮了,可没想到,这个韩国组合的表演几乎让屋顶掀翻,每做一个动作、每唱一句,台下都像疯了一样。菲律宾青少年看得如痴如醉。川剧变脸确实是经典,国外观众确实很喜爱,但仅限于观赏。韩国青春组合却引起了他们灵魂共振和情感连通,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非遗名单里面,韩国的9个书院都赫然在列。书院诞生在中国,中国的四大书院在世界上也都是很有名的,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书院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著名书院,我都去过。这些书院现在都是作为古迹让游客瞻仰参观。但韩国境内大约450个书院都具功能性,都在发挥书院作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依然焕发持久生命力,我们也要反思。
2015年,世界面具文化大会在我国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一名来自韩国的记者提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中国是面具文化大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面具文化。韩国只有安东市面具比较有名,为什么世界面具文化艺术联盟设在韩国?我一时难以回答。后来去安东几次,方才明白,原来安东市有保护面具文化的传统,有世界上最好的面具文化博物馆,有以面具文化兴市的战略规划和措施,有发展面具文化的保障体系。因此国际组织落户安东,韩国因此也在面具文化领域有了很强的话语权。这也给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借鉴。
文化外交的力量应该建立在卓越的文化软实力基础上。向世界说明中国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撑。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都是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要载体和渠道的,可以增强我国外交的柔性和韧性,可以拓宽外交的接触面。
推动文化“走出去”要避免急躁心理
王安忆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文化“走出去”之后,是不是能够真正“打开市场”进而“深入人心”?
曾有一种假象,好像全世界都爱我们。不是这样的。20世纪我去欧洲参加书展、讨论会,会觉得中国文学很重要。后来,我才慢慢认识到了中国文学的真实处境——去外国书店很难找到中国文学作品。
文化“走出去”现在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撑,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冷静看待“走出去”的繁荣。这些年,版权代理公司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非常慷慨地签下文学作品版权。实际上,中国文学目前在海外的被接受程度非常有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曾受到海外较大关注,但那是改革开放初期特有的情况,此后虽然规模逐渐收缩,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当大量“中国文化”的产品以倾倒之势冲击过去,这脆弱的趋向便溃散了。有的海外出版社并不能在发行上付出成本,出版几十、一百册书交代完事。而版权代理公司是完成了上级发派的指标。作者呢,履历上有翻译多种文字的纪录。事实上,谁也看不见书。甚至,有的版权代理公司签好约后,不再进行工作,只留下一个泡沫。
这种现象,折射出部分文艺界人士对“走出去”尚存盲目,更直指行业的虚火。盲目投钱并不是文艺作品走出去的正确方式,不该用的地方要收敛起来,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要尊重市场,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避免急躁的心理,我们得更加冷静,不能操之过急。
文化需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滕俊杰 上海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
文化需要“走出去”,但更重要的是文化需要“走进去”,即走进对方的主流人群,主流场所、主流媒体。如何“走进去”?我认为6个“给”缺一不可:给对方一个品质、给对方一个主张、给对方一个友善、给对方一个立体感受、给对方一个习惯、给自己一个预案。
给对方一个品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后,我带着导演团队马不停蹄地与现任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一起,策划了一台在纽约中央公园举行的8万人音乐会。我们邀请上海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共同演出,同时邀请朗郎、廖昌永、黄英等中国顶级艺术家加入其中。这样的阵容在美国引起轰动。中国最有品质的艺术家和乐团来了!演出效果空前得好。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不请自来,以大篇幅作正向报道。精心策划制作出的顶级品质,西方人由衷地给予掌声。
给对方一个主张,直接关乎文化自信。2015年,我担任当年度世界劳伦斯体育颁奖典礼总导演。世界劳伦斯是世界体坛每年最高规格的颁奖盛典。他们看中中国巨大的体育市场,决定在上海举办一届盛大的颁奖盛典。我作为总导演,有自己的文化标准和主张的,有些直接冲撞了他们的惯例。节目主持人,以往除了他们指定的一位西方有影响力的演员外,绝对不允许有其他人参与。我则提出增加一位双语皆通的中方主持人。我还坚决要求调整表演节目的比例,增加乒乓球表演、廖昌永与刘翔的两重唱以及黄豆豆的时尚武术、意韵舞蹈等。起先,对方一直说不可能。我告诉他们:你们来中国,为的不就是让中国人了解吗,只有一个外国主持人,绝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英语,传播将大打折扣。最终他们认可了我的主张,中国内容的表达为整个盛典加分,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给对方一个友善,这是文化外交准则。除了个别别有用心的之外,有很多的文化差异,彼此是不太了解的,所以要主动去理解,将事情促成。今年1月29日,在费城金梅尔音乐大厅,上海爱乐乐团和费城交响乐团100位艺术家共同完成龚天鹏的第十交响曲《京剧幻想》世界首演,以此隆重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演出前,我们和美方多次深入沟通。美方提出,如果乐队中用京胡、用锣来表演,西方管弦乐团以后几乎没有办法再演。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未来能在世界各地多多上演这首曲子,不能为难人家。为此,我们在创作一开始就把京胡、锣都取消,改用西方管弦乐器来模拟,效果非常好。
何谓“给对方一个立体感受”?我这几年不遗余力制作、推广3D全景声京剧电影,为了产生更好的传播效应,我们和上海京剧院等一起将京剧舞台表演,在大学的京剧讲座和电影放映结合起来,联袂立体地推动文化“走出去”“走进去”。2017年9月,上海京剧院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连演14场《霸王别姬》、同名电影在纽约连映3天的盛况。京剧艺术家们还到普林斯顿大学开讲座、现场表演。美国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大学校园里还掀起了中国京剧热潮。从2018年到今年,每年暑假普林斯顿大学有20多位“学霸”自费来到上海京剧院学习中国京剧3周。双方还商定,这样的交流要继续深入。
给对方一个习惯,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时往往是免费邀请别人来欣赏。统统免费未免过于慷慨,而付费买票恰恰能养成一种尊重,让中国艺术更有地位。西方不少观众认为,敢于商业展示的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上海歌舞团的《朱鹮》在美国演出5场,在日本演出89场,都是售票演出的,同样盛况空前。买票来欣赏的都是对中国文化怀有认真期待的、对中国文化怀有尊重的观众,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文化“走出去”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掌控力。在跨文化交流中,面对错综复杂、各不相同的国度、国情做好预案、做足预案至关重要。
巧借媒体力量更好讲述中国故事
敬一丹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去年我接到一个任务:录制一个短视频,国庆期间在我国驻各国使馆举行招待会时播放给外方嘉宾看。视频主题是谈中国从一个贫弱的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仔细思考后,决定还是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角度讲个自己的故事吧。
我姥爷是农民,种地也养不活全家,他跟我姥姥生了11个孩子,只活了7个。我小时候,母亲每个月22号拿着粮票本去买全家的粮食,因为粮食是定量供应的。上大学的时候,同学说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第一件事是到粮店去领取全国粮票,因为没有全国粮票,他是走不出所在省份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作了一个报道——粮票退出历史舞台,我亲眼见证了粮票的终结。这就是我在那段短视频里讲的故事——曾经贫弱的中国一直为粮食发愁,经过那么多年不懈奋斗,中国人最终解决了“吃的问题”。这段视频后来在驻外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时候播放,据说,很多外方嘉宾深受感动。这不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实践吗?
“感动中国”评选是媒体搭建的平台,也是讲中国故事的探索途径。“感动中国”不是创造好人,而是呈现好人,更是让人们在对社会氛围产生困惑时对未来继续保有信心。“感动中国”是中国人的年度史诗,是最好的中国故事,不仅要面向国内观众,也要讲给世界听。
媒体是一种现代工具,是无所不在覆盖一切的工具。是工具就要用好它。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是有限的,我女儿出国留学的时候曾经被一个美国人这样问,中国有蔬菜吗?我也曾被人问,你们的电视节目中可以有批评内容吗?最初面对这样问题时,你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能怪人家孤陋寡闻吗?不能。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充分运用了各种方式让人家了解我们。没有了解,谈何理解。我们需要用好媒体助力公共外交,更有效地让世界了解我们,由此,我们也将更好地融入世界。
责任编辑:陈睿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