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油画名家陈钧德辞世,生命的最后他用画笔定格了上海的秋日
范昕/文汇APP  
2019-09-24 17:02 字号
24日上午,享有“色彩大师”盛誉的上海知名油画家陈钧德因病辞世,享年83岁。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看来,陈钧德的艺术是“写意油画“的成功范例。
艺术评论家尚辉指出,陈钧德是当代海派油画最鲜明的艺术符号之一,是继刘海粟、林风眠、关良、吴大羽之后海派油画卓有影响的继启者。
《山深云满屋》 本文图片均来自文汇APP

陈钧德的画,可以说是将西方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转换为充满中国文人气质的抒情风格。他的代表作品如《庭院小门》《帝王之陵》《云南古镇》《海滨》《秋晨》等,显示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家直觉和油画语言上的炉火纯青。他在明丽响亮的如莫奈、雷诺阿、西斯莱、毕沙罗般辉煌的色彩中,显现出中国传统笔墨的内向沉雄,又在精致如塞尚、马蒂斯、德朗般无懈可击的色块组合中,处处洋溢着中国书法的随意和潇洒。
陈钧德,祖籍浙江镇海,却生于上海、成长于上海。上海是他真正的家园,他的梦想、灵感和深情,无不与这座家园息息相关。
陈钧德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师从颜文樑、王挺琦、杨祖述、闵希文等教授。在那些特殊的年代,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老艺术家,也都曾悄悄向年轻的陈钧德“私授”艺术之道。
一甲子的创作生涯中,陈钧德始终执着于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道,逐渐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他主观地运用色彩和线条所创造的“美”,明艳,奇崛,清澈,超越了世俗意识观念中的“甜美”,而富有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一下子将人心牢牢俘获,也吸引着成长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生代,让人体验到,任由世界变化再疾,有一种东西能让人放慢脚步,即艺术之大美。
陈钧德的为人始终低调,在相当长的时期,他甘于淡泊,潜心于绘画之路的探索,就像是一位隐士画家。
“我画画的双手带着生命之火而来的,只要生命之火还在,我就继续画下去。“陈钧德说过这样一句话。近日,他的个人艺术展览“海上·秋韵——陈钧德作品展”正于上海鸿美术馆举办,正是让人们看到并感佩于他笔下那团旺盛的生命之火。展览共展出陈钧德近几年在病中所作的以上海城市风景为主题的数十幅纸本油画作品。
这是陈钧德一生中最完整描绘上海的一组纸本作品。作品围绕“海上秋韵”主题,让“眼”熟能详的都市景观焕发出奇异的光芒。
陈钧德画笔下的秋日都市,远离了喧闹的繁华、轻浮的摩登和复杂的欲念,凝聚画面挥之不去的,是沉淀百年且优雅至极的气质。他的画笔如筛子,将世人所见的摩天大厦、光怪广告、时髦人群、市井嘈杂一一滤去,以寥寥数笔呈现的严谨结构、饱满色彩、自由线条,使优雅和教养跃然。这是绘画名家才有的“目空一切”:坚决不画俗常眼见,只画心灵感受。
外滩、新天地、城隍庙、襄阳公园、上海音乐厅等人们熟悉的上海都市景观,在陈钧德的这些画作中都能找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画笔下,风姿绰约的法国梧桐,神奇地将周遭的高楼、洋房、弄堂、汽车、居民,融化为一种优雅和宁静的调性。这些梧桐仿佛成为现代上海的精灵,它们的躯干是健硕的,枝桠是优雅的,“表情”随四季更替而千变万化;由梧桐组成的方阵,更有点石成金的魔法,由于它们的联系,四周的一切方显楚楚动人。
陈钧德运用独特的绘画语言,将人们习以为常的街景转变成诗意盎然的“罕见之美”,由此表达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探索,也将海派艺术乃至江南文化的意蕴,提升到新的境界。
“陈钧德画这些画时,已身患重病。他却带着炽热的情感,画出了这么响亮的绘画。这些画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上海色彩交响乐般的生成,交响乐般的辉煌。”著有《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的作家丁曦林坦言。
“陈钧德的画是从心底放射的阳光。这束阳光不完全是自然的,更是从心里发出的精神之光。他通过写生的方式,通过自然的启发,把内心的光芒放射出来,最后形成了精神之光的照耀。”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油画家李磊说道。
“陈钧德的存在,是把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吸取自西方的影响,非常融会贯通地用在带有自己文化基因的母体文化当中。他的用色、用笔可以说很有一个时代的象征,这种象征正让他成为中国的文化从文言文转成白话文,再逐渐转成当代的网络语言这样的体系中间的过渡人物。”艺术家李旭指出。
(原题为《视频丨油画名家陈钧德辞世,生命最后一段日子,他用画笔定格了上海最美的秋日》)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