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评论
  • 收藏
海波话瓷丨两个瓷都:演绎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8-12 09:48 字号
周二的上午(8月6号),在市政协参加完会议之后,走过历史博物馆,看到馆前的巨幅海报——“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这个主题马上吸引住了我,遂进得馆去,细细观看一番。
展览设在一楼展厅,荟聚了来自中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国家、八家博物馆、75组计136件有代表性的精美瓷器,再现了中国外销瓷对中西方瓷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两个文明在交流碰撞中的融合创新。
整个展览,就好像架起了一场中国景德镇和德国梅森两个瓷都之间超越时空的对话。展台上的一件件瓷器,仿佛述说着那些在世界瓷器发展史上鲜活的人物,和那些或曲折或有趣的瓷器故事,娓娓地述说声流淌在一件件瓷器的光泽中,伴随着一艘艘装满丝绸、茶叶和瓷器的商船、沿着两三百年来的丝绸之路穿越而来,鲜活地在我们面前一一呈现。
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
● 中国瓷器的传播
● 欧洲的“瓷器热”
● 欧洲瓷器的产生及影响
● 两个瓷都的碰撞
展览以情境复原的形式,对“克拉克瓷”“骑兵换瓷器”“伯特格尔与白色金子”三个经典瓷器故事,进行了场景再现。
“丰山瓶” 最早一件景德镇瓷器抵达欧洲
展厅中介绍的,有最早一件抵达欧洲的瓷器来自景德镇,那就是瓷器史上有名的“丰山瓶”。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日臻成熟,海上交通航线开辟。明代中后期,欧洲各国的海上风帆开始将数以万计的中国瓷器运往西方。档案记载的最早抵达欧洲的一件中国瓷器,是盖涅雷斯-方特希尔瓶。
盖涅雷斯-方特希尔瓶
此瓶约1320年至1340年间在景德镇制作,于1381年抵达欧洲。在欧洲的瓷器爱好者手中,此瓶曾被添加底座、盖、流、把手等,并多次辗转、数易其主。因为曾经被收藏家威廉·碧福所拥有,而碧福居住的府第叫“丰山别墅”,艺术史家也将其称为“丰山瓶”。
随着中国对欧洲市场的出口量日益增大,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一直是以官窑占据统治地位景德镇陶瓷,民窑崛起并逐渐成为主业。在众多出口的外销瓷中,由被称为“克拉克”的葡萄牙大帆船运载到欧洲的中国青花瓷器,因此被称为“克拉克瓷”。它们最早均由景德镇生产,装饰纹饰格局具有外销元青花的遗风。
“强壮的”奥古斯都 也许是当时欧洲最狂热的瓷器爱好者
据说欧洲人认为灵动的物质具有魔力,有毒的东西放入青花瓷中,青花瓷会崩裂坏掉。因此,当中国瓷器由葡萄牙人运到欧洲,并由荷兰人将它们摆上欧洲人的餐桌,欧洲各国王室竞相追捧,中国瓷器成为王公贵族们的奢饰品,成为财富和权利的象征。瓷器普及之后 ,欧洲人日常生活中的粗陶、木制或金属器皿的饮食器具,逐渐被瓷器取代,可以说中国瓷器直接影响和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方式。
人称“强壮的奥古斯特二世”(August the strong)的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是个狂热的瓷器收藏者,也许是当时欧洲最狂热的瓷器爱好者。
他曾自称:“我没有任何疾病,如果硬要说有,那只有一种,就是太爱瓷器。(I have never suffered from any disease. The only illness I have is my love for porcelain.”
著名的“骑兵换瓷器”的故事,就是他一手创造的。1717年,他与普鲁士腓特烈·一世做了一笔交易,用600名萨克森龙骑兵换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这些瓷罐器型硕大,最高的高达1.32米,配有宝珠钮盖,被世人称为“龙骑兵瓶”。而被卖的骑兵编入普鲁士陆军,组成萨克森九十四步兵师,绰号“瓷器兵团”。
茨温格宫展厅内景
这批价值连城的康熙青花瓷至今仍陈列在德国茨温格宫的瓷器走廊。
从模仿到超越 梅森瓷器成为“欧洲第一名瓷”
资料显示,在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下,十六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欧洲已经能够制作较为粗糙的瓷盘。但限于材料、技术等原因,暂时还没有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中国热”席卷欧洲,普通民众对瓷器有强烈需求,欧洲瓷器生产者开始着手对中国瓷器的仿制。“白色金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8世纪初,谎称可以“点石成金”的德国炼金术师伯特格尔,被奥古斯都二世招入宫内,后被转移至梅森,与契恩豪斯一起研究陶瓷原料,1709年终于破解了制瓷秘方,创造了欧洲本土的硬质瓷器——梅森瓷器。这位炼金术师将瓷器称为“白色金子”,德国梅森成为欧洲制瓷工业的发源地。
1710年,梅森瓷器厂设立,塑造了“欧洲第一名瓷”的品牌,被誉为欧洲瓷都,并且对欧洲各国的瓷厂产生了重大影响。
猴子乐团,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彼此欣赏的“眼神”够有趣!
中国瓷器跟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是可观赏的。比如展品中的这具梅森塑像笔架套件。
梅森塑像笔架套件
梅森的瓷塑像作品,专门安装了镀金青铜底座,以便作为笔架使用。它的中央是一对“中国风”衣饰的夫妇。女子原手持一把高过男子头顶的伞,男子手拿一卷中国典籍,上面还有中国文字。周围饰以田园鲜花和两只羊羔,还有一只哈巴狗。有趣的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风”,穿着裸露,人物表情热情洋溢,有着明显的欧洲面庞。虽然是表现中国古代官府的中式花园,却摆放着欧式风格的凉亭和椅子,这都与实际的中国瓷器“画风不符”。
另一则梅森瓷器“因模仿而成经典”的案例,是“蓝洋葱”系列。中国青花瓷上多有桃子、石榴等吉祥纹饰,西方人并没有看过实物,所以也不知道瓶上所画何物。于是在模仿中国瓷器的花纹时,便将自己熟悉的、又与石榴外形类似的“蓝洋葱”花卉绘制在瓷器上,这反而成了梅森瓷器最有名的系列之一。
《蓝洋葱双人用咖啡用具》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蓝色洋葱系列大多整体图案设计构思精妙,融合了花卉图案,中间也会绘牡丹与紫苑。这种图案从大约1730年至今均有生产,因而成为梅森的经典产品。
本次展览中,“国王的餐桌”场景布置上,就使用了“蓝洋葱”系列餐具。
互相借鉴 互相改变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瓷器,曾是欧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早期梅森瓷器的样板。而梅森瓷器以其卓越品质和精美手工,也带给景德镇新的艺术启迪。
红龙图案餐具
梅森瓷厂规模不大,所产的瓷器价格高昂,且既作为外交礼物、又要自己收藏、还要供给市场,自然供不应求。于是,有欧洲人通过荷兰贸易商将梅森瓷器样品拿到中国,到景德镇或广州来定制。
中国产仿梅森器型餐具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市场上也出现了中国制造的仿梅森风格的瓷器,说明梅森瓷器的器型和纹饰在艺术风格成熟后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瓷器的创作,为东西文化搭起了共赏的桥梁。
而在技艺上,除了外圈镀金的卷草纹带,中国瓷器匠人还在内圈利用不透明白色料在器皿上进行白色釉面绘制的“白加白”工艺,在当时这个技法连梅森画师也没有掌握,但是中国工匠已经将其熟练应用在欧洲人订制的梅森风格瓷器上。中西瓷器间的交流和文化碰撞,的确起到了互学互鉴的作用。
这场展览,追溯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的传播、影响与魅力,勾勒出三百多年来中国与欧洲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所呈现出的丰富的多元文化,有很用心的策展、很用心的布展,整个观展过程也令人心生愉悦。走出展厅,犹如沐浴了一场2019年夏日的最后凉风。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