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 评论
  • 收藏
海波随笔 | 初心不改,绿水青山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5-03 10:32 字号
近来,与“绿水青山”格外有缘。
先是拜访了香港青山龙窑文化的守望者——梁老先生,后又观摩了以青绿山水画而闻名的陈翔先生在上海的“故乡行”中国画展。
不由的,让我想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来。
其实我觉得,尤其在艺术文化领域,无论是创作的个人还是涉及其经营等方方面面,绿水青山,或许都应是要比那金山银山更重要的存在吧。
——题记
青山绿水,是乡情亦是初心
4月30日,在陆俨少艺术院参加了“故乡行——陈翔中国画作品展”的开幕。
陈翔先生的作品笔墨温润,极赋澹泊闲雅的意境。尤其是他的青绿作品,具有平和安宁的、令人澄静的气息,非常触动人心。
“故乡行”,从我自己的观展体验来说,既是对陈翔历年创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展示,也是唤起观者对艺术初心与情怀重要性思考的一次共情感知。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自然、有人情,是我们道法自然的现实源泉。而放到艺术之中,故乡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合所在、是文化传承的发生所在。
回到故乡,是我们与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割舍的联系,是我们的牵挂和珍视,同时它更是我们从继承到发扬,去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起点所在。
记得20年前的1999年,我也参加了陆俨少艺术院的开馆及研讨会。陆俨少先生是上海中国画院第一批画师,而陈翔先生如今是上海中国画院的副院长。
这些年来,艺术院与画院一直致力于通过举办好的展览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传播文化艺术理念,来推动文化自信的建设。这种延续、联系不仅见证时光,也记录了一代代艺术家共同为中国艺术发展付出的心血和不变的初心。
青山龙窑,是守望更是传承
在香港,我遇见了青山龙窑的守护者——梁老先生,并深受感动。古稀之年的他至今仍在繁华香港的偏僻大山深处为龙窑文化的保护和延续费心费力。
龙窑,也叫做蛇窑、蜈蚣窑。这种窑需要依着山坡而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规模浩大。
在当代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驱逐下,真正源自龙窑的出品已经相当罕见稀少,由其烧制的精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使用龙窑进行瓷器烧制意味着舍近求远,不仅其烧制的成本巨大、还需要面对温度、火候、湿度、位置等诸多不可控性因素,但最终它的成功率远低于电窑、煤窑。因而目前龙窑的传承也面临挑战。
香港的这处龙窑目前也已停烧,周边的楼宇开发又不断逼近,如今只靠着梁老以一己之力守护,真希望将来香港政府也能重视这极为宝贵的文化宝藏。   
拜访结束前,树丛中突然闯进一只野猪,梁老先生毫不犹豫地拿起小石头去驱赶。这好似其守护传统文化之心,哪怕遇到再大的艰难都勇于克服,不曾动摇。
诚然,当现代陶瓷烧窑工艺随着科技能源发展而更加可操控化时,我们并没有理由阻碍这种不断前进的步伐。但仍要感谢这些人,他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日夜坚守,从未离去。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这些年,艺术市场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伴随着市场的日渐走好,急功近利的人亦不在少数,不少人都犯晕在镁光灯下。
一些艺术“大师”晕了,是晕在光环里,记不起自己走来的路,观众捧场,他练起了签名,在枪手之作上大笔一挥。
一些年轻人则浮躁不已,不下苦功却希望快速出名揽金,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心术不正者企图借红色题材走捷径营销炒作自己。
不少经营者也晕了,他们晕在短浅的利益里,急功近利地炒作出漫天的虚价。
对于艺术市场来说,“人”有最大的创造力、也有最大的破坏力,而破坏力的最大源点便在于对金山银山的追求。
客观的说,我们的艺术市场大环境如今还是一个极度缺乏公信力的环境,利字当头的选择对处在尚不规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无疑是一颗危险地雷。
扭转这样的局面,需要涉身其中的每个环节、每个人报以“绿色心态”。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清晰地意识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这或许会令市场遭遇拐点,严重的更将自拆台面。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市场迈向成熟的一种转折,是一场优胜劣汰的必要洗牌。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8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