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西郊公园”建成始末:因一头大象“南娇”扩建成动物园
方志萱/联合时报  
2019-01-11 12:05 字号
20世纪50年代西郊公园的儿童游乐设施  图片来自于《联合时报》
西郊公园(又称上海动物园)部分土地原为占地417亩的英商高尔夫球场。约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侨民在此开设老裕泰马房(主人为Barnes Dallas,资料显示,他曾经供职于上海跑马场),占地20余亩。宣统年间(1909—1911年)扩大到约100亩。1914年,太古洋行、怡和洋行、汇丰银行等8家英商购买这块土地,1916年成立高尔夫球场俱乐部(又名虹桥杓球俱乐部球场),用地扩展至约150亩,1920年增至417亩。
1953年7月,市公务局园场管理处在依法收回高尔夫球场的同时,以1.7万元收购该处的建筑以及其他设施。同年10月,市政建设委员会决定在此辟建一座文化休息公园。1954年5月25日,面积为421亩的公园对外开放,定名西郊公园。
甫一开园,市民的热情出乎园方预料。开放头10天,日游人量最高15万人次。可就在西郊公园逐渐步入正轨之时,一头大象再次改变了一切。195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通知上海市政府,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赠送毛泽东主席的一头名为“南娇”的大象交给上海饲养展出。7月,市工务局派出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动物园管理人员到北京动物园学习,并约请在京的莫斯科动物园主任萨斯诺夫斯基商议建园规划及有关事宜。
1954年8月,苏联专家参观完所有候选地点后,最终将地址定在西郊公园。经过专家的论证及各方面准备之后,当月市政府就决定将西郊公园扩建为动物园。规划中的动物园将展览、生产、科研、科普合为一体,建设采取全面规划、分期建设的方针,在动物园未建成前,原文化休息公园保留。
在兴建动物园的同时,相关部门派技术员、饲养人员去云南西双版纳接运大象。当时西南地区不仅不通铁路,不少地方甚至无公路。接运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历时7个多月,于1955年6月12日把大象安全运抵上海。在此期间,接运人员同时在云南、贵州等地收集到猴、虎、熊、金猫、马鹿、红狼、娃娃鱼等动物20余种,并与大象一起运回上海。7月9日,大象“南娇”落户崭新的象宫,并对外展出。是年,动物园展出两栖爬行类动物4种、鸟类6种、兽类21种,共31种46只,展出面积约4万平米,当时门票是5分一张。
1956年春末夏初,中国科学院建议除北京已有动物园以外,上海等10个大城市也应建动物园,由此上海动物园规划面积改为990亩,原文化休息公园不再保留,把全园作为一个完整的动物园重新布局。1959年3月,公园面积又扩大至1055.7亩。1960—1963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物质极端匮乏。全园职工为了保证动物饲料的供应,积极贯彻“穷、勤、巧”的三字方针,利用社会和园内一切可利用资源,保证园内动物正常生长。1974年7-8月,上海动物园与日本横滨动物园互赠动物(灰鹤、藏酋猴各一对交换日本花鹿、企鹅各1对),这是上海动物园首次进行的国际间动物交换活动。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动物园已是全市最知名的景点以及公共活动场所。各种学生游园、单位活动、参观学习都会选择这里。外地游客更是慕名而来,能在“上海动物园”的牌子下留个影,那实在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但是很多市民仍然习惯称呼“西郊公园”。20世纪90年代后,公园又进行过一次改建。改建后,上海动物园整体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自开园至今,从初期单纯的参观游览场所到现在具有娱乐休闲、动物知识普及、科学技术研究及野生动物保护的四大职能兼具的综合性公园,上海动物园共计已接待近一亿六千万游客。优美的园林景观、精彩的野生动物展区、生态化的野生动物展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上海动物园始终是游客记忆中的美好篇章,一座令人难忘的魔都疯狂动物城。
责任编辑:张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