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从马尔代夫实施世代禁烟令谈上海控烟
施蔷生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11-13 10:59
字号
——迈向全域无烟的精细化治理
马尔代夫卫生部11月1日宣布,正式对200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人员实施"世代禁烟令",成为全球首个践行这一政策的国家。
这项由总统穆伊兹提议的禁令,意味着在马尔代夫,出生于2007年以后的人将终生不得吸烟,禁令同时适用于外国游客。
法律只是开始,而其背后所体现的对下一代健康的责任感,才是最值得称道的价值所在。
根据新规,200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人在马尔代夫境内不得购买和使用各类烟草制品,零售商也不得向该群体售卖任何烟草制品,交易前需核实购买者出生日期。向不符合规定者销售烟草制品将被处以5万马尔代夫拉菲亚(约合2.3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这项禁令对马尔代夫公民和外国游客均适用。
一、控烟:现代文明城市的价值坐标
控烟不仅是公共卫生议题,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上海作为中国超大城市,近年来以“无烟上海”建设为抓手,通过立法完善、执法强化与社会共治,逐步构建起覆盖室内外全场景的控烟体系。自2010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如2017年全面扩展禁烟范围),已成为中国控烟领域的标杆性法规。上海成人吸烟率从28.1%降至19.2%,公共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下降至13%,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这一成果的取得,源于三方面努力:
1. 立法先行,构建全域控烟框架
上海控烟立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修订条例实现室内全面禁烟,2022年将电子烟纳入监管,2024年发布全国首个《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地方标准,形成“室内零容忍、室外有条件”的立体管控网络。尤其在重点区域,如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实行“零吸烟”政策,通过禁烟标识、监控设备与志愿者巡查形成立体防线。
2. 科技赋能,破解执法难题
面对传统执法中“取证难”“覆盖难”等问题,上海探索数字化治理路径。通过“控烟热力地图”平台,市民可实时上传违规线索;AI烟雾监测设备在200个示范吸烟点投入使用,实现违法吸烟自动报警;部分商圈引入智能语音提示系统,通过“视觉+听觉”双重干预降低吸烟率。
3. 文化浸润,培育无烟共识
控烟不仅是法律约束,更需价值观重塑。上海通过“健康上海行动”开展百万市民健康科普,将控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在武康路、外滩等“网红地标”设置艺术化控烟标识,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文化场景。2024年“无烟上海”微信公众号覆盖人群逐年上升,形成全民参与的控烟生态。
二、现实挑战:健康敏感区域控烟的深层矛盾
尽管成效显著,上海在涉及健康敏感人群的场所控烟仍面临三重困境:
1. 重点场所“禁而不绝”
医院、学校、景区、商业街等区域因人流量大、流动性强,成为控烟难点。调查显示,医院门口的二手烟暴露率达47.6%,家长在学校周边接送学生时遭遇吸烟行为的频率高达63%,而景区入口因游客聚集更易形成“吸烟飞地”。尽管2024年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的通知》,但执法资源分散、处罚力度不足(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导致威慑力有限。
2. 利益博弈下的执行张力
商业街、景区等场所经营者为追求客流量,对控烟存在抵触心理。部分商户认为“禁烟标识影响生意”,甚至默许顾客在店外吸烟;志愿者队伍稳定性不足,2024年仅11.5万市民参与控烟巡查,难以覆盖2500万人口的城市体量。
3. 新型烟草制品的渗透
电子烟、加热不燃烧烟草在商业街和景区快速蔓延,但现行条例未明确其户外使用规范。部分场所利用“吸烟点”名义变相纵容吸烟,如将吸烟区设在人流密集的地铁口,形成“合法吸烟区”与“被动吸烟区”的空间冲突。
三、破局之道:健康敏感区域的控烟升级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需以“精准扩面、刚性执法、科技赋能、文化重构”四维发力,打造健康敏感区域无烟标杆:
1. 扩大重点场所控烟范围,实施分级管控
- 法定禁烟区延伸:将医院门诊大楼外50米、学校围墙外20米、景区主入口及周边50米、商业街主干道两侧纳入法定禁烟区,参考新加坡模式,在公园、商业街等户外区域设置“无烟缓冲带”,违者最高罚款5000元。
- 特殊时段强化管理:在学校上下学时段(7:00-8:30、16:00-17:30)、医院就诊高峰(8:00-10:00、14:00-16:00)、景区节假日等时段,增派控烟巡查员并启用移动执法终端,实现“高峰时段零容忍”。
2. 创新执法机制,提升违法成本
- 建立“信用+执法”联动体系:对在健康敏感区域屡教不改的吸烟者,纳入个人信用记录,限制其乘坐高铁、飞机等高消费行为;对违规商户实施“黄牌警告-停业整顿-吊销执照”阶梯处罚。
- 推广“非接触式执法”:利用热成像无人机巡查景区、商业街等开阔区域,通过AI识别吸烟行为并自动生成执法证据链,减少人力依赖。
3. 科技赋能,构建全域感知网络
- 物联网设备全覆盖:在重点场所部署智能烟感报警器、气味传感器,实时监测PM2.5和尼古丁浓度,数据直连城市管理平台。例如,在医院急诊楼外设置声光报警装置,一旦检测到烟雾立即触发警示。
- 开发“无烟地图”小程序:集成重点区域吸烟点位置、违规举报入口、戒烟服务资源,市民可一键查询并导航至最近吸烟区,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违规吸烟。
4. 文化重塑,培育健康行为习惯
- 打造沉浸式宣教场景:在景区入口设置全息投影装置,模拟吸烟对肺部、心血管的损害;在学校周边公交站台投放互动屏幕,通过游戏化设计普及控烟知识。
- 培育“无烟代言人”群体:邀请医护人员、教师、网红导游担任控烟大使,在商业街开展快闪宣传活动,用“身边人”影响游客和市民。
5. 区域协同,构建跨场景治理网络
- 建立“健康敏感区联盟”:联合医院、学校、文旅部门制定《健康敏感区控烟标准》,统一标识设置、巡查频次、处罚尺度。例如,迪士尼乐园可试点“无烟童话世界”项目,将控烟要求融入角色扮演和游乐设施。
- 推动长三角控烟一体化:借鉴马尔代夫“世代禁烟令”经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如青浦、吴江)推行跨区域联合执法,对景区、交通枢纽实施统一管控。
结语:以精细化治理守护城市健康呼吸
从马尔代夫的“世代禁烟”到上海的健康敏感区控烟升级,控烟的本质是对生命尊严的敬畏与对公共利益的捍卫。当瑞金医院的白玉兰树下不再烟雾缭绕,当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远离尼古丁气息,这座城市将以更清新的呼吸,诠释“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控烟之路道阻且长,但正如上海控烟志愿者所言:“每一支被熄灭的香烟,都是对下一代健康的一次庄严承诺。”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上海正朝着“全域无烟”的目标稳步迈进,为全球超大城市控烟治理提供“上海方案”。
2025年11月12日
马尔代夫卫生部11月1日宣布,正式对200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人员实施"世代禁烟令",成为全球首个践行这一政策的国家。
这项由总统穆伊兹提议的禁令,意味着在马尔代夫,出生于2007年以后的人将终生不得吸烟,禁令同时适用于外国游客。
法律只是开始,而其背后所体现的对下一代健康的责任感,才是最值得称道的价值所在。
根据新规,200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人在马尔代夫境内不得购买和使用各类烟草制品,零售商也不得向该群体售卖任何烟草制品,交易前需核实购买者出生日期。向不符合规定者销售烟草制品将被处以5万马尔代夫拉菲亚(约合2.3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这项禁令对马尔代夫公民和外国游客均适用。
一、控烟:现代文明城市的价值坐标
控烟不仅是公共卫生议题,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上海作为中国超大城市,近年来以“无烟上海”建设为抓手,通过立法完善、执法强化与社会共治,逐步构建起覆盖室内外全场景的控烟体系。自2010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如2017年全面扩展禁烟范围),已成为中国控烟领域的标杆性法规。上海成人吸烟率从28.1%降至19.2%,公共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下降至13%,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这一成果的取得,源于三方面努力:
1. 立法先行,构建全域控烟框架
上海控烟立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修订条例实现室内全面禁烟,2022年将电子烟纳入监管,2024年发布全国首个《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地方标准,形成“室内零容忍、室外有条件”的立体管控网络。尤其在重点区域,如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实行“零吸烟”政策,通过禁烟标识、监控设备与志愿者巡查形成立体防线。
2. 科技赋能,破解执法难题
面对传统执法中“取证难”“覆盖难”等问题,上海探索数字化治理路径。通过“控烟热力地图”平台,市民可实时上传违规线索;AI烟雾监测设备在200个示范吸烟点投入使用,实现违法吸烟自动报警;部分商圈引入智能语音提示系统,通过“视觉+听觉”双重干预降低吸烟率。
3. 文化浸润,培育无烟共识
控烟不仅是法律约束,更需价值观重塑。上海通过“健康上海行动”开展百万市民健康科普,将控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在武康路、外滩等“网红地标”设置艺术化控烟标识,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文化场景。2024年“无烟上海”微信公众号覆盖人群逐年上升,形成全民参与的控烟生态。
二、现实挑战:健康敏感区域控烟的深层矛盾
尽管成效显著,上海在涉及健康敏感人群的场所控烟仍面临三重困境:
1. 重点场所“禁而不绝”
医院、学校、景区、商业街等区域因人流量大、流动性强,成为控烟难点。调查显示,医院门口的二手烟暴露率达47.6%,家长在学校周边接送学生时遭遇吸烟行为的频率高达63%,而景区入口因游客聚集更易形成“吸烟飞地”。尽管2024年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的通知》,但执法资源分散、处罚力度不足(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导致威慑力有限。
2. 利益博弈下的执行张力
商业街、景区等场所经营者为追求客流量,对控烟存在抵触心理。部分商户认为“禁烟标识影响生意”,甚至默许顾客在店外吸烟;志愿者队伍稳定性不足,2024年仅11.5万市民参与控烟巡查,难以覆盖2500万人口的城市体量。
3. 新型烟草制品的渗透
电子烟、加热不燃烧烟草在商业街和景区快速蔓延,但现行条例未明确其户外使用规范。部分场所利用“吸烟点”名义变相纵容吸烟,如将吸烟区设在人流密集的地铁口,形成“合法吸烟区”与“被动吸烟区”的空间冲突。
三、破局之道:健康敏感区域的控烟升级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需以“精准扩面、刚性执法、科技赋能、文化重构”四维发力,打造健康敏感区域无烟标杆:
1. 扩大重点场所控烟范围,实施分级管控
- 法定禁烟区延伸:将医院门诊大楼外50米、学校围墙外20米、景区主入口及周边50米、商业街主干道两侧纳入法定禁烟区,参考新加坡模式,在公园、商业街等户外区域设置“无烟缓冲带”,违者最高罚款5000元。
- 特殊时段强化管理:在学校上下学时段(7:00-8:30、16:00-17:30)、医院就诊高峰(8:00-10:00、14:00-16:00)、景区节假日等时段,增派控烟巡查员并启用移动执法终端,实现“高峰时段零容忍”。
2. 创新执法机制,提升违法成本
- 建立“信用+执法”联动体系:对在健康敏感区域屡教不改的吸烟者,纳入个人信用记录,限制其乘坐高铁、飞机等高消费行为;对违规商户实施“黄牌警告-停业整顿-吊销执照”阶梯处罚。
- 推广“非接触式执法”:利用热成像无人机巡查景区、商业街等开阔区域,通过AI识别吸烟行为并自动生成执法证据链,减少人力依赖。
3. 科技赋能,构建全域感知网络
- 物联网设备全覆盖:在重点场所部署智能烟感报警器、气味传感器,实时监测PM2.5和尼古丁浓度,数据直连城市管理平台。例如,在医院急诊楼外设置声光报警装置,一旦检测到烟雾立即触发警示。
- 开发“无烟地图”小程序:集成重点区域吸烟点位置、违规举报入口、戒烟服务资源,市民可一键查询并导航至最近吸烟区,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违规吸烟。
4. 文化重塑,培育健康行为习惯
- 打造沉浸式宣教场景:在景区入口设置全息投影装置,模拟吸烟对肺部、心血管的损害;在学校周边公交站台投放互动屏幕,通过游戏化设计普及控烟知识。
- 培育“无烟代言人”群体:邀请医护人员、教师、网红导游担任控烟大使,在商业街开展快闪宣传活动,用“身边人”影响游客和市民。
5. 区域协同,构建跨场景治理网络
- 建立“健康敏感区联盟”:联合医院、学校、文旅部门制定《健康敏感区控烟标准》,统一标识设置、巡查频次、处罚尺度。例如,迪士尼乐园可试点“无烟童话世界”项目,将控烟要求融入角色扮演和游乐设施。
- 推动长三角控烟一体化:借鉴马尔代夫“世代禁烟令”经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如青浦、吴江)推行跨区域联合执法,对景区、交通枢纽实施统一管控。
结语:以精细化治理守护城市健康呼吸
从马尔代夫的“世代禁烟”到上海的健康敏感区控烟升级,控烟的本质是对生命尊严的敬畏与对公共利益的捍卫。当瑞金医院的白玉兰树下不再烟雾缭绕,当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远离尼古丁气息,这座城市将以更清新的呼吸,诠释“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控烟之路道阻且长,但正如上海控烟志愿者所言:“每一支被熄灭的香烟,都是对下一代健康的一次庄严承诺。”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上海正朝着“全域无烟”的目标稳步迈进,为全球超大城市控烟治理提供“上海方案”。
2025年11月12日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