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沪疆情牵援教路,温暖续航向花开
上海市工商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17 15:21 字号
2025年“为了花朵的微笑”公益援教行侧记(二)
▲ 点击查看视频 ▲(09:04)

新疆喀什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实验小学的晨光里,“为了花朵的微笑”援教团队的身影依旧忙碌。银幕前的畅谈、球场上的呐喊、回访时的重逢,正将“爱心不停歇,援教有延续”的承诺,酿成沪疆两地间绵长的温暖回响。
文化种子悄然播撒夜幕下,操场荧幕成了寄宿孩子的“特殊课堂”。团队选播《哪吒2》,借动画特效传递中国电影工业进步,孩子们追问“怎么做的”“我们能学吗?”,在文化熏陶中埋下“科技逐梦”的种子。
来自新疆本地的企业家萧民,指导孩子们亲手制作艾德莱丝绸香袋,作为礼物送给母亲。“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们对新疆本土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课堂上,孩子们礼貌守纪的状态,也让萧民深受触动:“我希望明年不管是在新疆,还是全国其他地方,都能再次站上讲台,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见外面世界的窗。”
施杨为孩子们带来的趣味英语课,也成了文化与知识交融的纽带。考虑到当地孩子接触英语少,她采用“萝卜蹲”、“开火车接龙”等低龄化、高互动游戏,帮孩子们轻松记单词。下课铃响后,孩子们总围着她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六年级9班的课堂上,吴宇辉的唐宋诗词课别具一格。他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副标注着唐诗宋词作者写作位置的地图,融合地理与文学教学:“我希望用交叉学科的模式,让孩子们在学习诗词的同时,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也发现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有显著提升:“如今喀什已成为‘一带一路’上对接中亚的重要窗口。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是物理沟通,语言是精神沟通,两者都打好基础,新疆未来会更繁荣。”
课堂里的双向成长企业家们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在黑板前、屏幕旁,与孩子们共同书写着“双向奔赴”的成长故事。
作为团队12年的老队员,宣智昂在美术课程设计上不断创新。作为老队员,团队的不断壮大令他欣喜。“不少队员此前只是捐款捐物,看到我们的实际行动后深受触动,主动加入进来,为团队注入了新力量。”宣智昂补充道:“帮助孩子们找到我能行的信心,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参与援教5年的胡潇函,以“摸彩球”为引子为孩子们打开了统计学的大门。她让孩子们在亲手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记录数据,再结合实验结果理解概率与统计的概念。“很多孩子下课拉着我的手说喜欢这门课,我告诉他们这是大学才会接触的知识时,他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说‘原来我们能听懂’。”同时,胡潇函也深深体会到当地教师的不易:“边疆老师要承受繁重的教学与生活压力,我们亲身体验后更知其难。”
“我们盼着这间电教室能在学校里被充分、高质量地利用,让信息科技真正融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年复一年发挥作用。”谈到捐赠电教室的初衷,刘祉均认为藏着团队和队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朴素信念。
除了推动电教室建设,刘祉均给孩子们带来“大人世界常见的职业”的课程,帮助他们理解职业,尊重职业。而科技工作者韩冰,同样对职业体验类课程印象深刻:“有同学说,以前从不知道有飞机制造师、汽车工程师这样的职业,现在希望以后能从事这些工作。”韩冰感慨道,援教对队员们而言也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心灵旅行”,“其实援教不是谁帮助谁,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彼此感受温暖与前行的动力”。
副校长古纳伊扎深深感受到援教团队带来的改变:“每一位队员以饱满的热情、和蔼可亲的态度上好每一堂课,他们眼中只有对学生的热爱。”这份对教育的赤诚,让学校老师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党支部书记王新坦言,团队跨越万里而来,不仅带来经费和物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获得了崭新教学模式的启发”,让老师们重新思考职业所承载的意义。
在伊什库力乡实验小学,还有一群“同行者”,已在此执教7年的教师李仁娜就是其中一位。7年前,她怀揣“看世界”的憧憬从山西来到新疆,这些年在莎车教学时光,她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花朵团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她深受启发。她动情地说:“追随自己的光,赤诚与勇敢,我将带着花朵团队老师们的期望,继续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
回访与球赛:温暖在延续9月11日下午,援教团队专程前往莎车县排孜阿瓦提小学开展捐赠项目回访,兑现一年前的爱心约定。还未走进校园,远远便看到全校师生列队等候,孩子们挥舞着小手,脸上满是期待。当团队成员走下大巴,几个孩子突然喊出“去年教我们的老师”,接着更多孩子围上来,拉着队员的衣角分享近况。去年由团队捐资修建的操场已崭新完工,红色跑道绕着绿色球场,阳光下格外亮眼。“现在每天课后,操场上都满是孩子们奔跑玩耍的身影!”校长笑着介绍。傍晚,《花开边疆美》篮球友谊赛在伊什库力乡实验小学开赛,援教队员与学校老师各成一队,哨声刚响,队员们就忙着抢球、传球,赛场边的孩子们扯着嗓子喊“花朵老师加油”。最终,花朵团队以5分之差险胜,比赛结束时,孩子们涌到赛场边,围着队员们欢呼。夕阳下,满场的笑声比比分更让人难忘。
从援教到产业,爱心永不落幕
“援教不是‘一次性捐赠’,而是要让上海的温暖真正扎根在这里。”团队统筹人林夕爱说。目前,援教团队已与两所学校约定,后续将通过线上持续对接,组织定期回访。9月12日清晨,天还没有亮,伊什库力乡实验小学的校门口,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服,挥着小手送别援教队员,有的孩子把信悄悄塞到队员手里。这场援教之行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传递,更承载着沪疆产业协同发展的更多期盼——告别孩子们之后,援教团队的企业家们赶赴喀什,参加产业对接等活动,把援教中看到的当地需求,转化为产业帮扶的具体方案,让沪疆连心的纽带,从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队员们知道,这场沪疆连心的爱心之约,不会落幕。跨越万里的牵挂与温暖,以教育为起点、以产业为支撑,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生长,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