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四川南江|红色精神映千秋,绿色发展风正劲
四川政协报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6-18 16:44 字号
视频来源:四川政协报(02:20)
践初心担使命 话未来展宏图
——“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巴蜀行联合采访特别报道

编者按:四川省南江县位于川东北地区、“成渝西”几何中心。红四方面军在这里战斗了两年多,有2.2万名南江儿女参加红军。这里孕育了“一级战斗英雄”萧国宝、时代楷模王瑛等英模人物。南江境内森林覆盖率70%、绿化率98%,有原始森林60万余亩,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重要生物基因库”,拥有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米仓山、云顶茶乡、玉湖长滩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久负盛名的“中国红叶之乡”。
群山环绕的重庆市开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秦巴门户,是大三峡、大秦巴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川渝协同发展的重要连接地带。从秦巴文化走廊到“举子之乡”再到“元帅故里”,大山大川孕育出丰富的人文景观。国学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滋养着百万“帅乡”儿女。
5月17日、21日,川渝两地政协媒体“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巴蜀行联合采访团走进重庆市开州区、四川省南江县,探寻红色足迹,感受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四川南江:红色精神映千秋 绿色发展风正劲
光雾山红叶。李常青 摄
【探寻初心路】
巴山红叶别样红
每年深秋,位于南江县北部的光雾山,五彩斑斓、层林尽染。在秋风的律动下,漫山遍野成为一片红彤彤的海洋。有人说,那满山红叶是红军用鲜血染成的。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一支穿梭在大巴山区茫茫林海之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巴山游击队。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与敌人战斗了5年之久,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谱写出一首悲壮的英雄史诗。
茫茫林海 肩负留守使命
“老林是营房,茅草盖身上,石头当枕头,睡呀睡得香。野菜和雪煮,口苦心明亮,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5月21日,光雾山下着小雨,联合采访团走进位于光雾山镇铁炉坝村的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巴山游击队队歌,把大家的思绪一下子拉回那个浴血奋战的年代。
1935年2月初,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为了策应主力北上,减轻红军撤离后敌人对老区百姓的残害,组建了巴山游击队,又称为“川北边区守留阵地游击队”“川陕边区游击队”“红31军”等。游击队初建时,由驻四川广元旺苍坝的红31军政治部特务队组成。刘子才、赵明恩先后担任巴山游击队负责人。
联合采访团走进巴山游击队纪念馆。
在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之后,刘湘等四川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大肆杀害苏维埃干部、巴山游击队队员等。刘子才率领巴山游击队走进大巴山深处,发动贫苦群众,建立游击根据地,多次打击了敌人的攻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到1935年底,队伍从建立初期的300余人发展到1200人,并成功开辟了以南江桃园为中心的方圆500平方公里的游击根据地。牛脑壳包、岩房坪、尖子山、龙神店……如今,在地图上能够查询到的大巴山深处的一个个小地名,都留下了巴山游击队曾经战斗的痕迹。
在极端困难的日子里,游击队员们日夜行走于冰天雪地之中,吃草根树皮,与敌人顽强战斗。米粮袋、砚台、桐油灯盏……看着陈列柜中一件件老旧的实物,仿佛诉说着游击队员们当年的艰苦生活。墙壁上那一张张黑白老照片,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当年战斗的残酷。
巴山游击队纪念馆中陈列的游击队员们使用过的军毯和米粮袋。
1940年3月,游击队转战到陕西碑坝附近一个叫“老窠树”的地方。他们同数十倍的敌人展开搏斗,大部分壮烈牺牲。同年4月,赵明恩带着3名战士突出重围,计划潜回老家继续革命,行至南江县杨坝猪槽沟时,被警卫员杨芝芳杀害。同年6月,刘子才被捕入狱,数日后就义于南江县城。至此,巴山游击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下失败。
红庙塘战斗、石人山战斗、魁星楼战斗、反击川陕敌军的合剿战斗……翻开《南江文史》,其中《巴山游击队的主要战斗记略》一文记载了巴山游击队14次主要战斗情况。数据显示,巴山游击队从1935年2月至1940年3月,在南江与南郑接壤的川陕边界上,经历了大小战斗100余次。
漫漫征程 传承红军精神
走出巴山游击队纪念馆,雨仍在下。不少游客自发前来缅怀革命先烈,也有单位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巴山游击队员们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两名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人员拿出手机,拍下纪念馆门口“铁骨忠魂”石雕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如火如荼开展。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管理员覃久根说:“我们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作用。”截至采访当天,今年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已经有18756名人员前来参观学习。
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南江县是国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近年来,当地依托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建成了巴山游击队史迹陈列室、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利用红三十军医院旧址结合李先念同志养伤的史实复原陈列并建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龙池苏维埃列宁小学和校史馆,这些都成为当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2019年9月26日,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正式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更好发挥党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等功能。在获得命名的10多天前,川陕苏区巴山游击队研讨会在陕西省举行。南江县委党校调研员罗炳龙有感而发:“就是要加强红色文化研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为新时代发展添动力!”
作为县政协委员,南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总规划师胡天寿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宣传,让南江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以民歌《千家磨儿转得圆》为代表的无数红军歌谣和巴山民歌流传至今,为巴中本土文化增添了极其壮丽的色彩。”胡天寿说,这些民歌民谣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像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看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史迹;像一部“史书”,记载着巴山游击队顽强斗争的历史。
今年,胡天寿主笔创作了红色题材大型巴山民歌剧《千家磨儿转得圆》,通过百岁老人——巴山李婆婆在红磨坊聆听《千家磨儿转得圆》,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出生于南江红磨坊的赵铁錾从一名打石匠到巴山“背二哥”再到参加红军,留守后方成为“川北边区留守阵地游击队”队员,最后成为“熊头崖二十三勇士”的一员,为革命壮烈牺牲的故事。目前,该剧正上报文化和旅游厅相关专家进行修订,计划于国庆前夕开始排编、排练。该剧完成后将作为南江旅游产品推出。
《关于打造红色旅游小镇的建议》《关于让南江红色旅游插上“智慧”翅膀的建议》《关于加强革命老区南江红色文化建设的建议》……一份份调研报告、一件件提案,展示出南江县政协用智慧和力量助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生动实践。特别是2017年《南江文史》复刊以来,县政协专门开设“红色南江”栏目,讲述南江红色故事。《我参加了巴山游击队》《随红西路军骑兵师征战回忆》《一位从大巴山走出的革命者——老红军夏前远的传奇人生》等20余篇文章刊发后,让更多人了解到大巴山深处那一个个红色故事。
“我们要努力讲好革命故事、奋斗故事、英雄故事,挖掘背后蕴含的革命精神、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使其转化为新时代发展动力。”南江县政协主席符大纲表示。
 □本报记者 王天雨
【南江新发现】
走出“红+绿”的致富路
从南江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盘旋的大道向光雾山驶去。沿途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川东北民居、一家家风格独特的农家乐吸引着联合采访团成员的目光。
“再过几个月,满山红叶将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国庆前后是村民最忙的时候。”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存林笑着说。
在南江,“红”是当地优势资源的显著特征。除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光雾山的“红叶”更是被称为“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中国红叶第一山”。“十三五”时期,南江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南江支柱产业。2020年,南江全县旅游总收入80.75亿元,接待游客920.9万人次,文旅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0%。
大山深处 康养小镇诞生
距离光雾山景区不到10公里的寨坡村,11栋坐落在秋池湖畔的“和谷·秋池”枫情木屋酒店,造型独特、景色宜人,成为不少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这家独具特色的酒店是光雾和谷国际森林康养小镇(以下简称“光雾和谷小镇”)项目的一部分。
寨坡村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的米仓山南麓,背靠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域森林覆盖率98%,空气中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面对这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2019年,经巴中市政协、南江县政协牵线搭桥,巴中市政协常委、四川开元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思俭回乡投资,以光雾山旅游资源为载体、以高品质养生服务体系为核心,瞄准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打造国际森林康养小镇。
“和谷·秋池”枫情木屋酒店。
5月21日,联合采访团走进光雾和谷小镇,看到不少来自陕西、湖北等地的游客前来游玩。小镇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先期建成了“和谷·秋池”枫情木屋酒店、“光雾客栈”商务酒店、一期康养房11栋696套。“政务服务中心、康养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正加快推进。”四川南江光雾和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广常介绍。
专程从西安赶来的张先生有意愿在小镇上购买一套康养房。他告诉记者,这里生态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每年在这里居上几个月,肯定十分舒适。按照规划,光雾和谷小镇建成后,将吸纳高端康养人群5万余人常住,每年新带动游客20万人次以上。
光雾山镇寨坡村不少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农家乐。
“巴中市委、市政府将康养产业列为未来巴中五大产业之一,我们依托光雾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光雾和谷小镇,是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作为光雾和谷小镇项目推进组组长,南江县政协主席符大纲对小镇的未来充满信心。
“靠山吃山” 日子红红火火
在光雾和谷小镇项目建设前,光雾山镇寨坡村村民谢树娟夫妇常年在外务工。去年,随着小镇项目建设加快,村里的游客慢慢多了起来,回到老家的谢树娟发现了商机。
“当时有很多游客来问‘有没有农产品卖’,我立即想到了开一家土特产店。”之后,谢树娟开始在当地收购木耳、核桃、金银花等农产品,慢慢将土特产店开了起来。她丈夫也在村里的工地上上班。谈及未来的打算,谢树娟说:“以后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小孩和老人,肯定不愿意出去了。”
地处光雾山核心景区的铁炉坝村村民“靠山吃山”,早已端上了旅游“金饭碗”。黄存林谈起村里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原来村民住的土墙房全都变成了小洋房,大家还一改过去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的习惯,纷纷开起农家乐、土特产店等,核桃、板栗、蜂蜜、天麻这些山货,足不出户就卖出去……
游客在光雾和谷国际森林康养小镇休闲。
在寨坡村,一名农家乐老板向联合采访团发出邀请:“再等几个月来看红叶嘛,不过要提前一个多月给我打电话预订房间,晚了就订不到了。”这名老板告诉记者,每年旺季时,住宿加上餐饮一天就能赚上好几千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目前,铁炉坝村已开办了农家乐60余家,除了解决当地村民就业外,还吸纳了周边乡镇2000余人到农家乐和旅游公司就业。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万余元,比40年前翻了两番。
随着光雾和谷小镇项目的建设,寨坡村的村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当地不少村民都和谢树娟夫妇一样,开始选择返乡就业或创业。
文旅融合 走绿色发展新路
在光雾和谷小镇,无论是酒店还是公园都取名为“秋池”。杨广常说,名字来源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那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诗意浓浓、十分应景。
去年9月,2020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对南江而言,一个新的课题产生:如何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南江县将原来提出的“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发展思路做了微调,将“旅游强县”变为“文旅强县”。县委书记李本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旅游需要有文化作为内涵。走文旅融合之路,旅游更有生命力。
南江米仓古道纳入古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百坪村、下两老街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说春”“巴山茅山歌”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无疑为南江文旅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前,当地已成功打造了全国首部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舞台实景剧《巴山夜雨》。
去年11月,在光雾和谷小镇举行的“光雾赏红叶,和谷觅诗情”文化旅游主题诗歌朗诵会上,来自北京、西安、汉中、巴中等地的30余名文化名家、作家诗人精心创作的近百件作品中评选出16件作品,参加了当晚的现场朗诵。现场创作、精心评选、诗歌朗诵,这种体验式文化活动让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感更强,真正实现了文旅融合。
近年来,南江县政协在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上积极唱响政协“好声音”。2017年,县政协常委石含兵提交的《持续开展“灯火节”活动,丰富广大市民文化生活》提案,推动“灯火节”这个地方性传统节日得以恢复举办;县政协常委杨雄提交的《关于激活经典历史文化,打造南江名城八景》提案,其中提出“恢复明城墙——红四门主题展览,打造南江县城红色文化殿堂”的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落地落实。
去年9月,南江县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两个多月后,光雾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要把文旅康养作为第一产业来抓,将这些‘金字招牌’的效应放大,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旗舰’。”李本勇表示,力争到2025年,文旅产业规模能够翻一番,全县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200亿元。
□本报记者 王天雨
【记者手记】
农业品牌化的“致富经”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此次联合采访中,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开县春橙等特色农产品背后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南江县政协主席符大纲在介绍脱贫攻坚经验时,提到了“借羊还羊”这一创新模式,即借羊给有养殖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饲养,养殖收益归其所有,两年后将所借的羊还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借给其他贫困户饲养,以此滚动发展。通过“借羊还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被有效激发。2019年,南江县黄羊养殖产业扶贫案例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名单。
南江黄羊是我国人工培育的肉用山羊新品种。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有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和经济效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山泉水。”2012年,南江黄羊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南江黄羊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有了响当当的品牌作为保障,饲养的黄羊不愁卖不出好价钱,广大群众也就有了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南江黄羊不仅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还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品牌化可将农产品附加值最大化。品牌化是农业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必然选择。当前,广大农村地区不缺好产品,但缺少好品牌;又或有了好品牌,但没有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
在日益激烈的农产品竞争中,偏远山区更应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充分发挥当地农产品绿色生态优势,培育出更多优质农产品品牌。南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利用光雾山做大做好康养、休闲文章,还在光雾山及周边发展起了高山蔬菜,以规模化、品牌化代替原来的分散种菜方式。
如今,农村的交通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肯动脑筋、下功夫,优质农产品就一定会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刘奕锋
□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王天雨 摄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