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解读“七人普”|专家谈应对低生育率:应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
温潇潇/澎湃新闻  
2021-05-11 17:25 字号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因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我国人口增速放缓。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七人普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低生育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宁吉喆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如何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高生育意愿?澎湃新闻采访了相关专家。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王丰认为,需要明确的是,生育是家庭的私事。我们更应该讨论的是,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应该从这个出发点讨论制定更广义的社会政策,创造更适宜人生存的社会条件,构建性别更加平等的社会现实,以人的需求出发考虑问题。
“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相对稍微简单一点的,增加和完善托育服务,保障女性产假,现在还有人讨论要给男性休产假,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改进的。更深层、更复杂的,比如控制房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转变性别不平等观念和制度安排等等,则没有那么简单容易。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复杂的再想办法一步步完善,改变社会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王丰说。
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认为,在个人层面,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有的人不想结婚,或者不愿意生孩子,或者不想多生都可以理解。鼓励生育绝不应该是去惩罚那些不生或者少生的人,而应补偿多生家庭对社会的贡献,减轻他们养育的负担,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薪火相传。
他说,具体的做法很多,比如通过退税和现金补贴的方式对多生家庭进行累进制奖励,大规模兴建普惠幼儿园,做好托儿所的普惠,缩短学制,对多子家庭购房退还土地转让金,把养老金与所生小孩数量挂钩,设立“育子节”等。当然,所有这些鼓励生育措施的前提,是能够正视低生育率危机。
(原题为《解读“七人普”|专家谈应对低生育率:应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
责任编辑:黎凡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