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葛一虹:新中国戏剧事业的开拓者
陶继明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3-02 10:06 字号
作者与葛一虹(右) (资料图片)
葛一虹的一生,被精辟地总结为“学者与战士”。作为一名战士,他经受了革命与战火的洗礼,抱定戏剧救国的理想,矢志不渝;作为一位学者,他治学严谨、学贯中西,为新中国戏剧事业的开拓与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
出身名门 结缘话剧
葛一虹(1913—2005),上海嘉定人,字作舟,号巨川,原名葛曾济。1913年,出身于嘉定城内一户书香门第家庭,其家为孔庙南首的名宅“涛阁”。曾祖父葛起鹏,字飞千,是清同治举人,曾任泸州知州,为官清廉,工诗文,富金石收藏,著有诗文集《食得斋诗文集》等。葛一虹的父亲为清代末科秀才,后做教师,喜读《新民丛刊》《小说月报》等宣传变法维新的新书刊。葛氏家庭的文化气息很浓,葛一虹从小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对他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嘉定企云小学读完小学后,葛一虹考入上海三育学校,后又转入南洋中学读书。在中学期间,葛一虹参加过学校组织演出的话剧《一片爱国心》(熊佛西编)。在课余,他还喜爱阅读鲁迅和田汉的进步文艺作品。
1931年8月,18岁的中学生葛一虹与瞿白音、田鲁组成了“嘉定青年文化促进会”。这一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积极投入风起云涌的救亡运动。翌年,葛一虹中学毕业,考入大同中学,并与同学顾而已等人办起了大同剧社,在校园游艺会上演出反日名剧《乱钟》(田汉编剧),还与赵丹、徐韬和王为一等组成美专剧团,联合到持志大学演出。他与瞿白音、田鲁组成了嘉定“暴风雨剧社”,合作创作剧本《转变》及《嘉定三三》,编辑进步刊物《嘉定青年》。此外,还邀请活跃于左翼剧坛的骆驼演出队到嘉定举行义演。
1933年12月21日,国民党反动宪警对上海各大专院校采取紧急行动,一举逮捕了100多名进步学生,关在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葛一虹也在其中。他被关了40多天后,经营救释放。出狱后,葛一虹继续从事左翼文化工作,编刊物、写文章,在《民报》等报刊上发表影评、剧评。
参加“剧联” 投身抗日
1935年清明,葛一虹通过同学关系,与沙蒙、李涤之、徐韬、魏鹤龄、许秉铎等人,到南汇县城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谁是朋友》及《王三》等进步话剧,险遭国民党逮捕。这年夏天,葛一虹离开大同中学,在上海一家煤球厂工作,同时参加左翼剧联的活动。他和徐韬、田鲁一起编印过两期《电影演剧》杂志。
1936年1月,葛一虹邀请上海业余剧协会的赵丹、陈鲤庭、唐纳、苏茜、许秉铎以及洪遒、乔汶荃等,到嘉定演出日本名剧《父归》、俄国名剧《蠢货》、田汉名剧《生之意志》。葛一虹在契诃夫短剧《蠢货》中扮演老仆人一角。这一年,葛一虹还创作了反日题材的儿童剧《小英雄》。他还在家乡的《太嘉宝日报》上发表了《国防戏曲作者的任务》,阐述自己的观点。
1937年春天,葛一虹与田鲁合作编译了《苏联艺术讲话》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介绍十月革命后苏联在戏剧、电影各方面发展情况的书,为中国读者了解苏联艺术发展现状打开了一扇窗户。6月,葛一虹在上海与章泯创办并主编《新演剧》月刊。“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葛一虹与章泯辗转武汉、重庆,在重重困难下,继续编辑出版《新演剧》。1938年,出版了《战时演剧论》;翌年,又出版了《战时演剧政策》。在这两本书中,他阐述了中国新演剧运动和民族革命事业的关系,论述了抗战戏剧的特征、趋势和实践等问题。他被选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监事,并被聘为中苏文化协会机关刊物《中苏文化》月刊的常务编委,主持该刊的文艺栏目。他还在该刊上编印过几期有关苏联戏剧电影专号。
1939年6月中旬,葛一虹与王礼锡、宋之的、杨朔、罗烽、叶以群、杨骚和白朗等13人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从重庆出发,经成都、西安至洛阳,渡黄河,进入中条山,到抗战前线搜集创作素材。后创作了多幕话剧《红缨枪》。
1940年,他翻译了苏联著名剧作家尼·鲍哥廷的剧本《带枪的人》,在刊物上发表。剧本传到延安后,1942年年初,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实验剧团在延安上演该剧。之后,晋察冀边区也上演了此剧,引起强烈的反响。该剧在舞台上成功地再现了十月革命火热、激昂、动荡的年代,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中国舞台上首次出现了革命导师列宁的形象。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曾再次演出《带枪的人》,获得成功,并成为该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一。1939年至1940年,在战时大后方重庆、桂林等地发生了一次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大论争,葛一虹是主角之一,曾连续发表了《关于民族形式》《民族遗产与人类遗产》《鲁迅论大众文艺》《鲁迅与民族形式》等多篇论文,引起广泛的关注。参加这次论争的作家在文学史上都有记载。
1941年“皖南事变”后,葛一虹由周恩来安排远去香港,在廖承志领导下,组建了中苏文协香港分会,主持日常工作。他还翻译了苏联剧作家贝·贝尔采可夫斯基的名剧《生命在呼唤》,编成了包括《马克思论文学》在内的译文集《作家与社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葛一虹与茅盾、张友渔、胡风等文化界人士在东江游击队护送下,脱离险境,回到重庆。他旋即担任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协助主任郭沫若工作。他曾翻译了莎士比亚研究者哈列生的《莎士比亚初阶》一书;翻译了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演员自我修养》的部分章节,在《新华日报》上发表。
1945年9月,毛泽东主席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葛一虹与巴金、曹靖华3人在桂园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毛泽东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同年10月,葛一虹回到上海,负责中苏文协上海分会工作,主持天下图书公司,出版了不少有关苏联文化方面的书刊,并撰写了关于《夜店》等剧评。1948年10月,葛一虹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列入黑名单,欲加以逮捕,他被迫离开上海,到了北平。
编书编刊 笔耕不辍
北京解放之初,葛一虹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为满足广大读者对苏联和解放区图书的渴望,弥补当时出版力量的不足,他重新开办天下出版社,出版了解放区作家赵树理、马烽、康濯、孙犁、杨朔等创作的一套《大众文艺丛书》以及《苏联历史》《苏联地理》《苏联名剧译丛》《莫斯科星光》和《布利乔夫》等剧本,并约请古希腊文专家罗念生、缪灵珠和周作人共同担任希腊古剧的全部译事,约请朱光潜翻译柏拉图的《对话集》,支持翦伯赞编写史书等,为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葛一虹主持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报》和《戏剧论丛》的日常编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戏剧出版社成立,他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出版过《王国维戏剧论文集》《高尔基剧作全集》《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洪深文集》《舞台生涯四十年》等一批戏剧书刊。他还主编了《戏剧理论文集》和《外国戏剧资料》这两本专门介绍外国戏剧的不定期杂志。
之后,葛一虹还先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兼任外国艺术研究所所长、话剧研究所所长等职,还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外国戏剧》季刊主编。他还被选为田汉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和中国话剧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此外,葛一虹还发挥深厚的戏剧理论造诣以及丰富的编辑经验,主持了《田汉文集》16卷本的编辑出版工作。他还主编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话剧通史》并撰写部分章节。此书于1990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话剧发展史书,后又参与编辑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1991年出版)。
1992年,葛一虹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荣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奖。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