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忆民革往昔,峥嵘岁月稠
过传忠/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7-03 07:03 字号
1955年3月,民革上海市委会正式成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余生也晚,未能赶上民革组织成立伊始的珍贵岁月。但是,一来,我有些家属们关于前辈的经历记忆;二来,在后来从事民革历史采编撰写的过程中,对一些人物和事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前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1956年,李维汉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曾用四个字概括当时民主党派的工作,那就是“参、代、监、改”。“参”,指参加国家建设,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代”,代表所联系阶级、阶层的利益,反映他们的合法利益和合理要求;“监”,就是对共产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起监督作用;“改”,则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厉无畏同志曾将这四个字写成了一首诗——
参与政权献赤心,代表成员利害陈。
监督重任承担起,改造途中日日新。
其中,“代”字代表谁呢?当年,国民党政府为新政权留下了数百万之多的原军政人员,他们就是我们民革所联系的阶层。对这些人,怎么安排?怎么化消极为积极?怎么促使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系列既棘手又不能回避的课题提到了党和政府的面前,也提到了民革组织面前。党的各级领导,尤其是各级统战部门在挑起这副担子时,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调动各民主党派的力量,“代”字当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旧官员和公务员中,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分子占了相当比例。他们常常是既有一技之长,又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如工务系统的赵祖康、徐以枋,卫生系统的李穆生,财税系统的夏颐寿等,都是专家型人物。他们中有些解放前已与党建立了联系,更多的陆陆续续参加了民革组织。有了民革组织这一桥梁和渠道,他们都很快被安排到各级领导岗位和管理部门,有职有权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工务局为例,在组建领导班子时,正值赵祖康同志去北京开会,他便向陈毅市长提出,能否等他回来再作决定。陈毅市长一口答应,并在赵老返沪后,专门指派了一位党员负责同志和他一起商议处一级干部的任免方案。这些留用人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尽心尽力,在战胜特大台风暴雨袭击、抢修海塘等方面都作出了成绩。尤其是对肇嘉浜的改造,使这个上海最大的水上棚户区旧貌变新颜,成了一段佳话。
有些旧军政人员中的知名人士,党和民革组织经过协商,都对其作了恰当安排。如史说老原已在中学教书多年,后来被任命为市参事室主任,他以相当的阅历和学识,与参事们一起写出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建议和史料稿件,编辑出版了多辑《文史资料》,深受有关方面的赞许。有些前辈,如原西北军系统的张之江、薛笃弼也先后被推荐为全国政协委员,受到了悉心关怀。
由于社会的变动和个人的经历,不少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民革组织对这些社会人士加强并扩大了联系面。市委成立了“社会联系工作委员会”,通过学习、听报告、座谈、参观、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贯彻团结和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从1953年到1963年,联系对象多达数千人。
这当中有些对象被妥善安排了工作,有的被推荐为文史馆员或参事,有的已年老体弱,被安排在家从事翻译和文史资料撰写工作,解决了一些困难。在具体问题上,更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徐汇区一部分赋闲在家的民革党员,本着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自力更生,饲养奶羊,办起了“改进养殖场”,许多当年生活优裕的中上层人士,都参加了饲养工作,既服务社会,也锻炼了自己,有的还解决了生活困难。
现在,不少同志已作古了,但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都很感谢这段生活中党和民革组织对自己的关怀帮助。如今,时代更向前发展了,民革组织一定要继续关注党员和联系人士的利益和要求,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为多党合作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第九届上海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革上海市委会原副主委)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