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王国平:着力增强人民政协“政治性”建设
王国平/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11-12 09:58 字号
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其政治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加强人民政协“政治性”建设,既是对我国协商民主70年重要经验的总结,也是在人民政协建设过程中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建设《意见》,体现人民政协政治属性的要求。
从统一战线组织看增强政治性
统一战线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政治性上,即属性政治性、核心政治性、方式政治性和工作政治性。
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政治性首先渗透于统一战线的内在属性之中。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无论是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还是在执政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始终作为政治组织形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执政阶段的统一战线实质上是国家治理(国体和政体治理)的政治模式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政治模式的一种集中体现。其实,任何一种政治模式均以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政治动员的体制机制、政治资源配置和整合方式等形态出现的,我国的统一战线组织运行的影响面与此高度重合。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主要存在四种类型,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四大政治制度运行过程中,统一战线成员(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均处于其中,统一战线工作嵌入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民政协所承担的统一战线机构功能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为支撑的。其次,在统一战线中,核心问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初心问题,也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根本追求,展示着鲜明的政治性。坚持、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作为建立、扩大统一战线的初衷,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其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忘初心,就是指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因而在统一战线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过程中,党的领导权与人民利益实现是高度一致的。离开了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就失去了灵魂和主心骨,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统一战线也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坚持、巩固和完善,也需要紧紧依靠统一战线力量的支撑。统一战线愈是具有凝聚力和蓬勃发展,党的领导就愈会展示导向力、影响力,得到巩固和完善。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何时,党的领导总是体现为政治方向、政治目标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最后,从统一战线运行方式和手段运用看,政治性贯穿于全过程。统一战线是以政治民主,尤其是通过人民政协推进协商民主、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为运行目标和方式的。从这个意义上判断,统一战线中的一切活动和手段的运用都是政治建设的过程和组成部分。无论是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同向发力的目标追求,还是在党派关系、阶级阶层关系、民族宗教关系、非公民营关系、海外侨胞同胞关系等协商、交流、分享中构建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格局,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找到最大的公约数,思想政治引领始终是主旋律,发挥着主导和支撑作用。
从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看增强政治性
人民政协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发挥着特有的政治功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主要指我国至今已经历70年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从政治高度给予阐述:伟大的政治创造;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肯定主要是着眼于政治效果、政治贡献。他认为,这一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实际上,利益倾轧、政党恶斗、社会撕裂既是目前西方政党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以往一切旧的政党制度带来的不良效果的集中体现。当今社会,政党政治是普遍现象,但从本源上看,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其优劣主要体现在政治行为效果上。从政治学的角度观察,所谓政治,其实质就是维护执政的行为与社会治理行为的统一,而维护执政或统治行为的评价是由社会实践检验决定的,其中的治理效果即实践效果是唯一标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所以能克服长期以来以往政党制度所带来的三大突出问题,原因就在于这一政党制度内含着三大核心要素:一是执政党地位的选择与界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除了其政治使命、政治纲领与社会发展和人民期待的目标相一致之外,还必须无自身的特殊利益追求,唯有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根本利益实现需要为行动导向。这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始终载入并向世人公开,对一切侵权、谋取私利特别是腐败的零容忍其实源自于党性。只要实践中始终做到,利益倾轧现象必然消失。二是多党合作表明,这是执政党与参政党长期形成的高度紧密的政治联盟。“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治文化事实上已成为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长期以来相互默契、配合的行为准则。因此,这里界定的多党合作就意味着治国理政多党参与,而不是仅有执政党单打独斗。这样,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与多党制产生的党派恶斗现象形成鲜明的反差。三是从多党合作参与方式看,政治协商是基本形态。70年来,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参政平台,愈来愈发挥着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正如总书记所言,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因此,立于政治的高度,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要义是:执政党地位界定;治国理政多党参与;参与的方式是政治协商。其结果是,避免了利益倾轧、政党恶斗、社会撕裂,取得了贡献于人类政治文明的政治效应。
从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看增强政治性
在我国,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政治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在这里,协商民主的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协商民主的政治特质,即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总纲”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工作总则的第二条明确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第二,执政党全方位地创造条件,自上而下地支持和推动人民政协工作,从而使这种非权力型的民主制度落地具有权威性的支撑体系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方面强调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要求全社会给予支持并鼓励政协工作全面创新,共同将人民政协工作推向新阶段、新高度。于是,就有了既对政协又对全党、全社会寄于新的发展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要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把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决策程序,会同政府、政协制定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对明确规定需要协商的事项必须经协商后提交决策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把协商民主建设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和重要议事日程,对职责范围内各类协商民主活动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就是群众观念,这是执政的立身之本。强化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础。通过全面展开协商民主,关切民生、体察民意、集中民智,使民主政治形式与党的群众路线工作高度统一,大大提升了协商民主的政治影响力和政治质量。众所周知,参与政协的大联合、大团结的人民群众,其群体极其丰富,包括各党派和工商联所代表的各类社会民众、各社会团体和各民族及其阶层与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维护祖国统一、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协商民主的水平,尤其是提高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水平,就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就是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黎凡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