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访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范迪安:播撒美的种子
谢颖/人民政协报  
2023-01-21 10:01 字号
 范迪安: 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副主任、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室副主任、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15年的履职路上,有一个字贯穿始终,那就是“美”。学习调研、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履职的点点滴滴中,浸润着对美的思考和追求——如何创造美,以大美之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如何传播美,在美的巡礼中凝心聚力,增进文化自信自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他不懈努力之所在。
发挥界别优长,以精品力作彰显委员担当
汉白玉的雕塑纯净而肃穆,71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共产党人紧握右拳,庄严宣誓;五四运动、红军长征、开山筑路的场景展现着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永恒而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是伫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的大型雕塑《信仰》,由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在建党100周年时创作完成。范迪安是雕塑《信仰》的项目负责人,如何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建设“伟大工程”的坚定信仰?他和团队反复思考、探讨,最终选择“宣誓”这个贯穿百年的动作。范迪安的希望是,观众走到雕像前时,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感觉,想要举起右手,感受共产党人信仰的磅礴力量。
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艺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指导创作设计庆典群众游行活动彩车;组织创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大型雕塑和党史美术创作工程;组织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性美术创作;策划《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系列专题片;组织央美团队设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标志、奖牌……这些年,在党和国家重大庆典活动中、在反映新时代主题的美术创作中,范迪安步履不停,一直思考着、实践着。于他而言,在美术和美育工作中彰显委员担当,发挥委员作用,努力体现全国政协委员应有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范和良好作风,为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是自己履职尽责的重要方面,也是在政协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我深深感到政协的确是一个‘大课堂’,在这里学习很有收获。”在范迪安看来,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政协的各种会议、调研等,都是好机会,尤其这两年多来,通过委员读书活动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去年11月25日,范迪安作为读书群委员代表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交流会上发言,表示作为文艺界美术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要认真领会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义,并在实践中转化为文艺创作的表现主题、研究课题和内生动力。
为什么对学习如此看重?“政协的学习是超越委员自身领域的,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让我在思想认识和学问能力上不断提高,增强了履职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同时,政协委员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彼此交流探讨,碰撞知识和思想的火花,对我也是巨大的感染。”范迪安坦言,思想站位提高了,业务工作才能够跟进,“我和文艺界的委员们共商文艺发展大计,在思想上对政协工作在新时代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体认,也努力发挥所在界别和工作岗位的优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生逢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如何发挥文艺凝心聚力的独特作用,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是范迪安关注的焦点。
1月12日,范迪安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油画家到福建省建瓯市开展采风创作活动。画家们踏访古城、古镇、古村,纷纷挥动画笔,表现人文历史的风采底蕴和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而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画家来到村子里,老乡们也很激动,心里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要对自己文化传统更加爱惜和保护。
组织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创作中迎来新的一年,已成为范迪安坚持的一种传统。十八洞村、哈尼梯田、大凉山,这些年,范迪安走过的乡村,不计其数,“我和美术界同仁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掀起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新的热潮,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社会发展的崭新气象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努力形成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自觉追求。”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谆谆教诲与殷殷嘱托,在聚焦、聚心、聚力上下功夫,围绕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组织采风创作活动、举办研讨班等形式,把美术界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广泛凝聚共识。让范迪安高兴的是,一系列精品力作描绘了恢宏的时代气象,表现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以反映人民心声、引发人民共鸣发挥了艺术审美的重要功能。
调研路上笃行不怠,创造美、表现美、传播美
不久前,“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全国巡回展在山西大同举行。范迪安是展览的总策划,这一系列创作活动汇聚了百余名老中青三代知名艺术家的百余幅优秀作品,以新时代的艺术语言展现黄河的永恒风采和新的生命状态,描绘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鲜为人知的是,“天下黄河”主题展览的背后,与政协调研大有渊源。
 2022年,范迪安组织“走进大美凉山、描绘时代新貌”采风创作活动时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写生。

2022年,范迪安组织“走进大美凉山、描绘时代新貌”采风创作活动时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写生。


近两年,范迪安多次参加全国政协书画室“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采风调研,走进陕西、山西、宁夏、青海等地,感受中华民族母亲河蕴含的深厚人文内涵和新时代生态保护、家园建设的新貌。“我深深感到如今环境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到处都能看到乡村振兴中黄河两岸城乡建设呈现出的新面貌,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了随处可见的绿水青山,最终转化为改善人民生活的金山银山,黄河流域的每个区域,都蕴藏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等着我们文艺工作者去挖掘、去表现。”母亲河的变化使他倍感惊喜也备受鼓舞,写生创作了一大批油画作品,产生较好反响。
调研结束了,范迪安却仍然“意犹未尽”。“政协的工作安排和部署,特别是组织委员进行的调研活动,反映了国家各个领域发展的前沿问题、重要问题。”范迪安感到,参加政协的活动与中国美术发展要做的事是可以有机结合的——“相当于政协开了题,我们在美术发展中深入探讨这个题,更广阔地展开这个题,这是我很宝贵的收获。”
于是,沿着调研开的题,范迪安继续溯源黄河,并在美术界发起和推动“天下黄河”百名油画家主题采风创作活动,形成了美术界表现黄河的创作热潮。“黄河文化透溢出雄浑、深沉、豪迈的美学风范。百年来,有关黄河的主题性油画创作从来没有间断,沿着河走的写生更是画家的向往。艺术家们一次次溯源而上,顺流而下,沿着大河追寻历史,感受当下,描绘和表现自然的黄河、历史的黄河、人文的黄河、生态的黄河。在艺术家心中,走近黄河和表现黄河的情感是一种对母亲的眷恋,是一种精神洗礼的内在需要,汇集起来的作品犹如一部用艺术构建出的讴歌黄河的交响乐章。”在展览介绍中,范迪安如此写道。
2021年5月,在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范迪安参加了全国政协党外委员视察团,开展“学习百年党史,增进‘四个认同’”专题视察。瑞金、井冈山、遵义、黔南,一路上参观红色遗址遗迹、聆听红军后代讲述革命故事,范迪安感受到革命老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而作为文艺界委员,老区的文化发展,他格外关注。
“现在,革命老区面貌一新,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建设方兴未艾。但由于历史影像文献的不足,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体现得不够充分。”调研中,范迪安发现,博物馆里陈列的图片、绘画等展品比较陈旧,复制品较多,随着博物馆硬件设施的提升,软件上也要相应提升,展现革命老区的新气象。
回去后,范迪安在中央美院组织一批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创作工程,创作团队深入当地,对展览的主题、画作尺寸等都一一调查研究,可谓“量身定做”。不久前,中央美术学院还与赣州博物馆共同召开“学习二十大精神,重温赣州革命史”主题赣南中央苏区美术作品专题创作视频会议。整整三个小时,主创们听党史专家讲解中央苏区历史文化,就创作作品选题进行党史内容的交流,努力使作品既符合历史真实,又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美术素来有‘笔墨当随时代’的传统,聚焦时代发展新的主题,为时代存照、为人民造像,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范迪安表示,对于中央美院的教师们来说,用高水平的美术作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是责任,也是艺术上的探索。大家非常有主动性,有强烈的创作欲望。“用美术作品为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留下形象的记忆,在‘四史’教育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并且能够成为当地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范迪安期待着这一系列作品的面世。
15年来,参加各种专题调研,范迪安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次,其中不变的,是他全情投入的态度——每次调研前,安排好工作,针对调研主题、调研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是一定要做的“功课”;调研中,每一处都认真倾听交流,有时在紧凑的日程中自我“加码”,为了采风创作放弃吃饭时间;调研后,总结思考问题,与自身领域结合起来,让调研成果进一步深化。
“政协调研就是走向社会,跟社会各个层面广泛接触,超越了我们自身认识的局限,比如黄河,从经济、文化、生态各个方面都能够观察和了解。”在范迪安看来,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调研活动,是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学习、增进思考和发挥作用的机遇。所以,调研时,他“始终带着如何创造美、表现美、传播美的意识,了解人民群众对审美文化的新需求,思考美术美育工作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关系,把调研和激活创作思维、发挥美育作用结合起来”。
聚焦“大美术”与“大美育”,为大美中国建言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这在美术界、教育界和理论界等都引发强烈反响。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紧紧围绕美术和美育工作建言资政,通过提案等形式,积极推动行业建设,尤其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美育的重要论述上努力践行。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百年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就是一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史。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美的表现主题,需要更多体现美的理想、彰显审美追求的艺术作品,尤其需要培养以美服务社会和人民的新型人才。“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把美术教育与美育更加有机结合起来。”范迪安告诉记者,在学科建设上,突出以美育为引领,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优秀创造能力的人才上下功夫,形成造型、设计、建筑、人文几大学科相互补益、相得益彰的学科结构,推动学科专业的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当代中国,通过服务人民锤炼艺术本领,组织师生为英雄造型、为劳模画像,走向生活、走进乡村,在社会实践中作出美的贡献,例如开展“见证雄安崛起”“描绘大美凉山、描绘时代新貌”等活动;在文化传承上,聚焦以美育的视角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今天美术教学的源头活水,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成果服务社会。
正是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范迪安发现,目前美育工作距离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在学校美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过程等功利化、简单化倾向。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美育专业人才培养尚处空白,美育专业教师极度缺乏。在现有美育工作队伍中,除了“艺术学”专业人员外,主要是“美学”专业和“文艺学”专业人员。这几个专业所涉及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应该说还不足以适应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要求。所以,他建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引起强烈反响。
一件好提案是怎样炼成的?范迪安的标准是——首先要反映比较重大和前沿的问题,但立足点和切口要小,从小切口中反映出深刻的意义;其次,围绕主题进行深入调研,不仅发现问题,更要寻求合理的解决问题之道。
在履职过程中,范迪安深深感到新时代美术是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公共艺术等丰富内容的“大美术”,美育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而是通过美的传播提高社会公众审美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美育”。“中华民族有尊崇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优秀传统,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文化理念,更是社会理想,作为美术工作者,要打通‘大美术’和‘大美育’,播撒美的种子,使美的文化沁入人心,让美育之花盛开在中华大地上。”范迪安说。“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便是在这个背景下而形成的提案。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的指引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成为美术工作者的创作自觉。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他们更是用手中的画笔感受和记录着中华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很多乡村都发现,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但是美的意识还比较缺乏,怎么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艺术赋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范迪安表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美,需要建立在对乡村生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上,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生活的现代化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其中,把美术、艺术的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增强乡村建设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我们学院的师生到全国各地乡村去采风创作,并积极探索用艺术帮扶乡村脱贫致富。比如‘美绘乡村’项目,在老百姓的屋子上创作壁画,让村子成为网红打卡地。”范迪安经常给师生的创作提意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艺术形式上要多关注当地文化传统,尽可能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理想和乡村魅力。这正是他对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加大力度保护乡村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桥梁等建筑遗产,在已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强化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源性和根脉性价值,制定以村、镇为单位的保护规划。同时,组织艺术力量投入乡村规划建设、乡土建筑设计、乡村环境生态美化设计、乡村造物传统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艺术节等具体课题的研究,使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风貌景观形成有机整体,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如此,便将“大美术”与“大美育”贯通起来,共同赋能乡村振兴。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已成为美术界的共识,目前中央美术学院和部分美术高校建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使美术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范迪安表示,要投身时代,深入生活,用画笔讴歌大美中国,彰显时代精神;要以美育人,在服务社会和人民中做一个传播美的志愿者,而“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广阔的学习和实践,都将激励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秉持初心、继续前进”。
  2022年,范迪安在全国政协书画室“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采风调研中创作。

 2022年,范迪安在全国政协书画室“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采风调研中创作。


(本版图片由本报摄影部及受访委员提供)
(原题为《播撒美的种子——访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范迪安》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