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06-24 14:43 字号
前不久,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宣传活动推选结果正式公布,上海共有两位专家入选,其中之一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非遗保护专家、上海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
近二十多年来,陈勤建深耕于非遗保护研究领域,以非遗专家的身份,参与了国家非遗保护前期的探讨、申报、研究工作,迄今为止第一、二、三、四、五批国家级及上海市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评审,以及国家非遗法案和上海市和保护条例的研讨、修订等工作。他表示,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入选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鞭策我为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努力”。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陈勤建的讲述,走进非遗活态保护,一起“见人见物见生活”——
着力于非遗的活态保护
文 · 陈勤建

国内外舆论一致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中国最有活力的文化政策和活动。20余年来,我国与本市的非遗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遗保护,不仅是申报进入各级代表性名录,而是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发展的当下存续并活态传承下去。
凝练绝招绝活的核心传承
作为优秀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其内在都有独特的绝招绝活的核心技艺。
以鲁庵印泥为例。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由西泠印社早期成员、著名篆刻家、收藏家张鲁庵于20世纪30年代创制,被齐白石、张大千等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及著名印谱选为首选印泥。
张鲁庵制四九印泥。在缸盖里他手书:
“四九,一九五三年七月二日制。”
张鲁庵先生制作的印泥在配方与制作方式却有独到的“绝招”:所用的原料蓖麻油,必须是3年以上,经过醇化浓缩的;朱砂,是一颗一颗挑选出来的;艾绒,竟然也是一根一根选拔闻世的。制作过程,更是精细操作。一盒上好的、印盖后千年不化的印泥,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与精力,价值寸泥寸金。但它却不作为商品买卖,著名的书画家,往往是拿着自己的佳作去求得一盒印泥。
1962年,张鲁庵将鲁庵印泥49号配方托付给高式熊。但因世事变故,鲁庵印泥绝迹数十年。2008年,鲁庵印泥第二代传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93岁的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高式熊先生在发布会上讲解演示了鲁庵印泥的制作工艺,将秘方捐献给了国家。
鲁庵印泥第二代传人高式熊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如何理解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被不断地再创造”,这是一个颇有难度又富有争议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个“非遗”项目往往经过三代以上的传承,在传承中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一成不变的原生态是不现实的。过分强调保持传统,和现实的文化生态发生背离,又或者重塑过多,脱离原有的基础,和现实的民俗生态不符,都会导致丧失生存动力的结果。
“国宝鲁庵印泥专家鉴定会”现场 左二坐者为陈勤建
在市场需求中盘活传统技艺
非遗之所以承续至今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实的需求;而之所以要“保护”,一般而言,则是由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让它今天的生存陷入了困境。那么,如何让它延续生命、恢复活力、重现辉煌?上海国家非遗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的生产性活态传承又是一个很生动的案例。
周虎臣制笔
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与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的源头,分别在其原生地江西和安徽,然而借势大上海平台,凝练海派技艺特征,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周虎臣制笔、曹素功制墨最终与海派书画同步发展成熟为整体性的技艺。近几年,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和实践笔墨传统技艺活态的传承与保护,以自身的技艺和资源特色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创新积极拓展市场,从而使企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
周虎臣品牌先后研发推出了名人名笔(如张大千)、名帖名笔(如王羲之)、名技名笔(点睛笔)等,加上归纳整理的传统名笔,独创了周虎臣毛笔的四大名笔系列,无形中也成为了很多书画名家的一个雅趣。
曹素功尧记商标
曹素功品牌则通过“现代名人名家定制”“主题纪念题材”“不同原材料新品”及“古旧模具的利用和仿制”等开发思路,积极推动墨锭创意开发。例如,结合传统文化和历史主题开发了“世博纪念套墨”“孔子《论语》套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套墨”及纪念孙中山诞辰180年的“天下为公墨”、著名海派书画家钱惠安家人定制的“梅兰竹菊墨”、书画家胡考为陈佩秋先生贺寿定制的“陈佩秋九十寿辰墨”等,销售市场前景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近万副传世墨模进行了保护性开发,通过抢救、保护、修理、复制,让一批在库房中沉睡了1至3个世纪的主题老模焕发新生,并藉此制作成新墨,再通过有效的策划和运作,满足了墨的市场需求,使之成为文房四宝市场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新宠。
曹素功制墨
最好的保护是回归民众生活
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让它在民众生活中获得新的活力。保持非遗“活化更新”,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让非遗适应广大民众认知和生活需求,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话题。
昆剧《长生殿》剧照
比如进入世界非遗名录的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如何在上海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生存发展?上海昆剧团在致力于出人出戏的同时,特别重视对传统昆曲艺术在都市市民中的普及、推广与培育。2007年秋季,上昆精心策划创办了“Follow Me京昆跟我学”昆曲时尚课堂项目,以吸引青年人群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首期课程由昆三班甘春蔚老师教授传统剧目《牡丹亭·游园》中的经典片段,2008年设置了旦角和小生两个班,2009年增至6个班,2012年开设12个班亦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学员需求。2016年至今,“昆曲Follow Me”教师队伍已达20人,每期学员数200人左右。一次,我应邀在人民广场大剧院观摩昆曲,在场观众一半以上是年轻人。非遗本来就是生活美的结晶,传统的昆曲融入了都市民众娱乐生活。
“昆曲Follow Me”师生合影合集
非遗活态传承,一方面要注意回归民众生活的需求中去,另一方面,还得想方设法,努力营造适宜它们生存发展的文化环境,恢复提升民众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
文化部对非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相关的场所和实物,实行区域性整体生活性活态保护。上海的石库门之所以让市民乃至国人难以忘怀,就在于它是一定地域家居文化酿就的文化性、情感性技艺,而不是纯建筑结构意义上的技艺,不然,它便只是个功能性的空间,而不是诗意的家居。那些依然有市民生活其中的石库门住宅群,即便老旧,却是活生生的,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
上海石库门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传承好我们的非遗意义重大,希望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非遗活态承续,世代相传。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