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探寻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早期足迹
甄 陶/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11-08 12:16 字号
阅读提示
■ 孙中山和宋庆龄婚后在沪第一个正式寓所,靠近环龙路、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口,系一幢坐北朝南的灰色法式假3层洋房。当年楼上为办公室、书房、卧室,楼下为客厅、餐室、会客室,南面有砖墙,另外三面围竹篱笆;前院的方形草坪软若碧毯,夫妇俩工作之余曾在这里打网球。他们在此居住了一年左右,为了确保安全,起先是秘密的,到后来,该寓所才以“环龙路六十三号孙宅”或“环龙路本宅”见诸报端。20世纪90年代末,原来的寓所建筑被拆除,建起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
1916年11月,孙中山(前排中坐者)在上海环龙路(今南昌路)寓所与同仁合影 (资料图片)
上海孙中山故居已名扬海内外。这里也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一起生活过的地方,但并非他们在沪最早的住处。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笔者徜徉于上海延安东路东端和南昌路、思南路口,寻迹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两处在沪早期寓所,不禁无限感慨……
暂住《中法新汇报》馆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旋返申城。4月5日,孙中山向上海英文《大陆报》记者指出:“余生平事业悉在革命,今幸告成,此后中国将采行社会主义,使国民生计优裕”;6月22日,他向上海《民立报》记者表示:“现拟专办铁路事业,欲以十年期其大成。”但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袁世凯做着皇帝梦,实行独裁专制统治,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宋教仁于翌年3月20日遇刺。于是,孙中山在沪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之役失败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孙中山为了躲避暗杀,被迫再次流亡海外。他在日本重新集结革命力量,组织中华革命党并任总理,以期“扫除专制政治,实现完全民国”。
此时,宋耀如也偕家人到了日本,他积极协助孙中山筹集活动经费,并安排长女宋蔼龄做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当时,宋庆龄刚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她前来探望父母。宋庆龄抵达时,宋耀如去码头迎接女儿。第二天,她便与父亲和姐姐宋蔼龄一起见到孙中山。由于父亲一直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宋庆龄在幼年就知道他的事迹,逗留日本期间,通过日常的接触,她对孙中山革命事业前景之严峻又有更透彻的了解:“民国处在很大的危险之中,因为袁世凯想推翻它……我国民众之声被压制。革命事业似乎无望。孙博士的某些追随者,在绝望中把革命事业看作失败的事业而放弃了。”宋蔼龄和孔祥熙结婚后,宋庆龄接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在孙中山身边的艰辛而繁重的工作,使宋庆龄感到很充实,她曾给仍在美国读书的妹妹宋美龄写信说:“我真的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我能帮助中国,我也能帮助孙博士。他需要我。”随着交往的加深,宋庆龄愈来愈仰慕孙中山为国为民的高尚品格和革命精神。孙中山也深感“遇到她以后,我感到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爱”。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东京举行了庄重的婚礼。
1916年5月1日,孙中山从日本返沪,暂住上海萨坡赛路(今淡水路)14号陈其美寓所。一个多月前,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迫于形势,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但仍以大总统自居。孙中山继续领导反袁斗争,于5月9日在沪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旗帜鲜明地表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
5月18日,陈其美在沪被袁世凯的鹰犬暗杀。陈其美时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部长,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不顾自身安危去吊唁,并在祭文中赞扬他“百折不挠,以明所守”。
5月19日,宋庆龄也回到申城。孙中山不顾危险,亲自前往码头迎接她。至于夫妇俩的临时住处,宋庆龄于1964年曾在便笺上写道:“1915年(按:应为1916年)孙先生从日本东京暗暗到上海。他住在法国报馆(L'echo chine)楼上总编辑的房间里”“这报馆是在从前的爱多亚路”。
“L'echo chine”即《中法新汇报》,报馆设于上海由洋泾浜填筑的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正因如此,当年孙中山、宋庆龄均曾以“55 Yang King Pang,Shanghai”(上海洋泾浜55号)作为通信地址。
《中法新汇报》是近代在沪出版时间最长的法文日报,由法国传教士雷墨尔创办于1897年夏,初为4开4版,后增为8版(至1927年7月停刊)。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中法新汇报》总编辑莫耐斯梯埃曾在沪采访他,并发表《孙中山采访记》。《中法新汇报》记者Waicy(中文名字:韦玉泉),是孙中山的朋友,后曾任他的法文秘书。正是由可靠的朋友安排,孙中山和宋庆龄才暂住该报馆。
在暂住《中法新汇报》报馆的日子里,因风声很紧,孙中山和宋庆龄不能在白天外出,只能在晚上出去办事。那时,宋庆龄除了承担译电、联络等工作外,还协助处理大量文书。孙中山在街上被密探跟踪过,他无所畏惧,机智地甩掉了“尾巴”。虽然孙中山不在身边,宋庆龄就会十分不安,却并未阻拦丈夫外出,她曾写信给梅屋夫人说:“有一些事情他必须亲自处理,因为只有他才能在这艰难的年代拯救中国,使之免遭灭亡。因此,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得救,我必须冒许多危险。”
孙中山和宋庆龄暂住该报馆不足一个月,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中法新汇报》报馆地址曾标为“Guai Du Yang-King-Pang 55-56”(洋泾浜外滩55-56号),所以它应位于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东端(靠近外滩),并是西式建筑。如今,由于岁月推移、市容变化,原建筑已不存。
租用环龙路洋房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仅隔3天,孙中山在沪发表宣言,一针见血地指出:“恢复约法,尊重民意机关,则惟一无二之方。”
约在6月下旬,孙中山和宋庆龄离开《中法新汇报》报馆,租用上海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9号)作为寓所。而马路对面的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则成为中华革命党本部事务所,由朱执信、廖仲恺等负责日常事务。
此后,为了开展政治宣传,孙中山曾奔忙于各处,例如:7月17日,他在上海张园的茶话会中,阐述了国家“不自政府造起,而自人民造起”。9月28日,他在上海徐园接待华侨讨袁敢死先锋队,作演讲时呼吁“若有反对共和之证,乃当起而锄之”。10月31日,黄兴在沪病逝,孙中山多次前往致祭,并向各地同志致电告哀。12月21日,上海各界举行黄兴追悼大会,孙中山撰写挽联曰:“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12月23日,黄兴灵柩返归桑梓,孙中山亲自执绋送到码头,望着载棺木的军舰起航,不禁眼睛湿润,宋庆龄默默递上了一块手帕。
1917年2月,孙中山在上海环龙路寓所完成了《民权初步》(初名《会议通则》,又名《社会建设》)一书。鉴于“国体初建,民权未张”“今后民国前途之安危若何,则全视民权之发达如何”“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参考欧美的相关著作,在该书中详细介绍了开会议事的程序和规则以及特殊情况处理等,向民众灌输人人平等和理性的自律自觉意识。
宋庆龄曾在上海环龙路寓所写信给美国友人艾丽,其中说:“如你所知,我丈夫一向是一位中国政治的改革家和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曾记得在蒙特里特时,我们曾出席了卡梅伦先生介绍中国情况的图片展示会,在会上他向我们介绍了孙逸仙的像片。那时,我决想不到我们之间的关系会超乎朋友,这是缘份”“虽然我们已结婚一年半多,我仍保持着对他的崇敬之情,一如以往,是他人品的崇拜者。”
7月1日,张勋在北京把退位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当晚,孙中山在沪召集一些政界、军界的要员在寓所商议时认为:反对这种倒行逆施,“不但是共和与帝制之争,实为全体国民反抗武人专制之争”。大家决定,通电全国,讨伐张勋。数日后,孙中山离沪南下护法。复辟闹剧虽仅12天就收场,但《临时约法》被废弃的局面没有改变,因而,不久孙中山在广州宣誓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成立护法军政府。
孙中山和宋庆龄婚后在沪第一个正式寓所,靠近环龙路、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口,系一幢坐北朝南的灰色法式假3层洋房,每层各有两大一小3间,底层和二层各有一个椭圆形拱门式阳台。当年楼上为办公室、书房、卧室,楼下为客厅、餐室、会客室,南面有砖墙,另外三面围竹篱笆;前院的方形草坪软若碧毯,清香飘逸,夫妇俩工作之余曾在这里打网球。他们在此居住了一年左右,为了确保安全,起先是秘密的,到后来,该寓所才以“环龙路六十三号孙宅”或“环龙路本宅”见诸报端。20世纪90年代末,原来的寓所建筑被拆除,建起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