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双周协商座谈会:政协协商民主重要品牌
刘俊杰、王清慧/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9-18 07:16 字号
阅读提示
■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启动增加了政协协商民主实施的频次,实现了全国政协协商议政的经常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题协商供给不足的问题。
■ 按着现在的参会规模、每年会议召开的总次数,可以算出每年大约有400位政协委员通过这一平台参与协商议政。这样,一届全国政协便有近2000位委员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参与协商议政。这就意味着,几乎每位全国政协委员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一政协协商民主形式之中。
■ 双周协商座谈会坚持“一会一题”,较小的参与规模、相对充足的时间以及较为严格的时间管控能够总体保证充分的协商交流。
■ 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现实运用使得参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委员有机会参与决策部门实际决策过程的协商,而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协商效果与决策效果。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2013年十二届全国政协在继承双周座谈会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要求探索形成的新型协商议政制度。自重启以来,经过近8年的发展完善,其已经成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品牌,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主要地讲,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稳周期、高频率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前身是1950年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的时事政治座谈会,参加主体主要是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所推派的代表以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因为起初定为两周召开一次,所以座谈会也被称为“双周座谈会”,1955年改为不定期举行,“文革”期间停止活动。中共十八大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发挥政协协商民主渠道作用,2013年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恢复了双周座谈会的良好传统并将座谈会定名为“双周协商座谈会”,规定座谈会两周一次,逢全国政协其他重要会议或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双周协商座谈会两周一次,一年之内大致要召开20次,这个频率要明显高于一年1次的政协全体会议和一年2次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其他全国政协协商会议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启动增加了政协协商民主实施的频次,实现了全国政协协商议政的经常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题协商供给不足的问题。
小规模、广覆盖
双周协商座谈会每次参会人数不多,重启之初便明确规定控制在20人左右。从其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每次邀请参会的委员、专家以及有关党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总人数与规定相符,一直是20人上下。这个规模相较于出席全国政协其他协商会议形式如全体会议、常委会议的人数规模,明显要小。
尽管从人数上看,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规模并不大,不过放眼全国政协一个任期来看,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体覆盖面还是十分广泛的。按照现在的参会规模、每年会议召开的总次数,可以算出每年大约有400位政协委员通过这一平台参与协商议政。这样,一届全国政协便有近2000位委员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参与协商议政。这就意味着,几乎每位全国政协委员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一政协协商民主形式之中。
严流程、真商议
双周协商座谈会有着严格的时间管控。比如,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情况介绍时间为10分钟,5位预约发言人每人发言时间为8分钟,其余的自由发言人发言时间为每人5分钟,每位部委领导回应时间不超过5分钟。如此,3个多小时的座谈会节奏紧凑且内容丰富,委员们直奔主题,不作汇报式发言,没有废话套话。此外,自十三届全国政协始,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会场圆桌中间专设“口”字形计时器,对各发言人的发言时间严格控制,进一步提升了会议的协商效率及严谨规范程度。
从双周协商座谈会会场布置可以看出,与其他协商议政会议不同,双周协商座谈会不设主席台,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以及相关部委负责人等领导与委员和专家学者皆围绕一张椭圆式会桌而坐。每位参会人员都有发言机会,按照会议规则,参会人员没有级别高低之分,不搞繁文缛节,发言不分主次,如有疑问或者不同意见可以打断、质疑他人发言。在一次以“加强幼教师资培养”为主题的协商座谈会中,所有参会人员发言次数共计128次,其中包括打断插话与互动探讨,人均发言6次。因观点不同而出现争论在双周协商座谈会并不鲜见,在一次以“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中,参会委员围绕是否要发展核电展开激烈辩论,有的委员明确支持,有的委员坚决反对,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不由俞正声主席出面引导大家只交锋、不争吵。据当时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回忆,“谈到某个具体问题,很快会被参会的专家和委员打断,大家争相发言,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当时俞主席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并提出问题,与发言者交流,会场气氛热烈。”可见,双周协商座谈会平等充分的协商是全国政协其他协商形式难以匹敌的。
准聚焦、宽领域
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的大多是一些社会关注度高、专业性强的议题,具有切口小、聚焦准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对教育问题进行协商,全国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的议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宏大的选题。相比较来看,双周协商座谈会对教育问题的协商分别以“高等教育”“科普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等主题展开,可以看出,其议题更为具体、聚焦,针对性更强。
当然,双周协商座谈会具体议题的确定并非随意,而是着眼于国计民生,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由于双周协商座谈会频率较高,所以它能够在高频的协商座谈中总体保证其选题具有广泛性,相比较而言,一年仅召开两次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政协全体会议议题尽管涉及较为广泛,但由于其每年仅召开一次,会期有限,提案扎堆,所以容易导致协商有广度但深度不足的问题,而双周协商座谈会坚持“一会一题”,较小的参与规模、相对充足的时间以及较为严格的时间管控能够总体保证充分的协商交流。
高规格、显效果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是高规格的政协协商民主形式。一方面,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重要组织依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全国政协,其每次会议都由全国政协主席亲自主持,从恢复以来,双周协商座谈会一直保持着全国政协主席到会的“全勤”记录。实际上,由全国政协主席亲自主持的会议并不多,多为政协的程序性会议,比如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主席会议等,最频繁的也不过一月一次,而全国政协主席每两周就要参加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另一方面,每次双周协商座谈会都会根据议题邀请相关部委领导参会,邀请人数在3~6位不等,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领导已成为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常客”。
双周协商座谈会为参会人员与决策部门及其领导之间搭建起直接交流的协商平台,使决策部门直接参与协商活动,实现了协商与决策之间的直接衔接,加强了参会人员与决策部门之间的即时互动。在协商座谈中,参会委员与国家部委领导进行充分平等的协商交流,委员的意见建议能够直接影响决策部门偏好,部委领导人也能够对委员意见进行当场回应,这样的协商交流为取得良好的协商效果与决策效果提供了保障。相比较而言,其他政协协商形式可能也有部委领导参会,比如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但是由于会议规模、氛围等条件限制,其协商互动程度有限,或者仅限于听取相关意见建议。需要指出,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现实运用使得参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委员有机会参与决策部门实际决策过程的协商,而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协商效果与决策效果。
(作者刘俊杰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清慧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