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唐江澎:教师的专业角色与专业修为
唐江澎/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9-10 17:45 字号
海报设计 季俊轶
教师节之际,翻出10年前的一篇旧作,和大家讨论有关教师专业的两个话题。
一是从教师专业角色的定位方面讨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国教育传统的话语中,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界说与概括,影响甚广,似乎也难以超越。如果以教师角色分析,不难发现韩愈论断所假定的前提,是教师处于师生关系的“尊者”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真理输出方”的角色。学生欲得之“道”由师来“传”,欲学之“业”由师来“授”,不明之“惑”由师来“解”。
这种角色定位,其实在荀子那里已经滥觞,“师者,所以正礼也”,所以老师一定是“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荀子·修身》)。在荀子看来,“可以为师”的重要条件,甚至不是孔子所谓“博学”而是“尊严而惮”(《荀子·致士》),也就是有尊严令人敬畏。那么,学生呢?“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荀子·修身》),老师怎么教导我就怎么说,这就可以达到“若师”的境界,达到“若师”境界,“则是圣人也”(《荀子·修身》);反过来说如果“言而不称师”,那就“谓之畔”,这样的“畔”(同“叛”)者,不要说“明君不内”不用你,就是走在路途之上也不会有人搭理你,“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大略》)。
其实不只我国如此,根据奥兹门和克莱威尔的分析,在整个东方思想和教育哲学话语内,“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中心的地位,并且,因为他能够传授智慧而受到尊重”。而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东方教育的内容中都有自己推崇的经书。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经义的准确阐释都要依靠先知的教师。这样,教师也就容易被当作真理的代言人。
让我们的视线到西方教育哲学领域穿行,快速扫描一下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以柏拉图、康德为代表的理念论教育哲学那里,他们强调教育最重要的事情是获得真理,让学生踏上启蒙之路。理念论强调,“教师不仅应理解学习的不同阶段,而且要保持对学习终极目的的经常性关心”;“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重要的材料,使他们满怀尽可能深入思考的希望”。
在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那里,他们强调教育是一种生活需要,教育使人们自我更新,使他们能够面对与环境互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实用主义忧心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因此,应该时常关注它与生活经验的适当联系,这就使教师的角色变得极其重要”;“教师应激发儿童按照天性进行学习,捕捉并利用已经存在的学习动机”;“实用主义哲学家相信,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的向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而不是训练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监工’”。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的成长。
在写出广为流传的《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一书的康茨等改造主义哲学家那里,教育被看作是“筹备未来的唯一理智方式”,教师角色也因此被定位为“教育者”兼“社会活动家”。教师“应将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能亲自并深刻关注社会问题,并有勇气对此付出实际行动”。按照他们的观点,“教师要告知他人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如砍伐雨林或炸毁珊瑚礁等问题”等等。
雅斯贝尔斯也曾对人类的三种教育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指出,第一种方法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这时人就成为纯粹的客体;第二种方法是教育,人便处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第三种方法是存在之交往,“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因此,他认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据此,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关于教育的著名定义:“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有天性。”
雅斯贝尔斯精辟的论述为现代教学论师生关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让我们在哲学的背景下思考对话敞现、平等交往的教育价值,也让我们在更广的视野内重新审视并正确定位我们的专业角色。这应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角色定位,而是在教育活动中关乎道德与尊严、具有人性的伦理原则!
有了上述综述,应该可以明确,教师首先应成为“人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承担“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使命,在专业视界中应尽可能摒弃功利主义而始终大写着“人”字!
记着这样的告诫: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人们应警惕最极端的倾向,即控制变成了人对人行为的约束而使教育的爱落空。
——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第二个话题有关教师的专业修为。佛学中的修为既指修炼的过程,也指修炼之后达到的境界,能心无旁骛,自有定力,学会适应。教师的修为亦是如此,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素养与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以为,教师修为的途径与境界在于学会反思并成为具有反思品质的人。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曾说过一段有趣的绕口令:不会反思的人其实不是人,偶尔反思的人不过是凡人,持续反思的人应该是专业人士,持续反思一个问题的人可以成为专家。波斯纳有句名言:经验+反思=成长。有着丰富教育经历的教师,借助于深刻领悟了的理论背景,反思教育实践的问题,进而做出理论选择,完成奥斯特曼所说的由“具体经验”到“抽象的重新概括”这样一种升华,这是教师专业修为的重要方法,也是专业成长的明显标志。
如何反思?王建军博士曾引“照镜子”作喻,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这里借着博士的思路,分作四层,铺陈开去细加阐说,博粲之余,以期对专业修为有所感悟。
1.反思要有强烈的动机。
在候机厅、在地铁,面对那些旁若无人、对镜补妆的女士,总肃然起敬,感叹不已!她们时时在意、步步留心,哪怕只有片刻机会,也会拿出随身携带的专业工具——“镜子”,立即开始一次专业活动——“照镜子”。别人是否关注她、欣赏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心底对美有着强烈的追求和近乎苛刻的守护,也正因为这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驱使,才让反思修为无处不在,才让反思修为成为生活的常态。
这绝非笑谈,无妨想想,反思需要持续的动机,反思应该是专业修为的一种境界。用崔允漷教授的理论解说,专业发展首先要有专业精神,要有“愿持”的信念与定力。
2.反思要有心中的标准。
什么是美?怎样不美?照镜子者都会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标准怎么去照镜子?有时候,左看右照仍拿不定主意,甚至要问评于人,其实是心里标准的动摇。
同理可见,人们要反思,就必须对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明确什么是应该追求的,什么是好的。认定“分”是标准,那考试的高分就是优秀;认定“教”是标准,那讲得精彩就是出色;认定“学”是标准,那学生的变化才有价值。
标准从哪里来?问问照镜子的女士们就可知道大概:从街上的流行时尚观察总结出来的,这是借鉴一途;从书本上翻阅学习来的,这是学习一途;还有从别人夸赞中得出的,这是同行评价一途。但不论有多少途径,成熟而理性的照镜者,审美的标准一定来自对镜反思的“悟得”,更深一层看是来自于坚守的专业伦理。
我认为,内心坚定的标准的形成,一定与教育价值的追问有关。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标准。
3.反思要有客观参照物。
以铜为镜,铜就是参照物;池水照面,水也是参照物。我们的反思也应该有个比较客观的参照物吧,会是什么呢?反思课堂教学,可以回放录像,录像就是“镜子”;在缺少录像的时代,我的选择是积累“教历”,撰写教育理解的文章,以记录专业发展的心路。
从专业的角度看,反思其实需要基于证据。在教育活动中力求获取客观的证据,对着证据来反思,就会避免空想或臆断。
4.反思要有改进的行为。
补一下妆,撩一缕发,哪怕是牵牵衣襟,这些都是改进的举措、完善的行为。反思必须落实于后续的行动,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价值与效果。照了半晌,一任首如飞蓬,恐怕算不得反思修为了。
修为是一种持续的专业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时时反思,时时修为,才能达到气定神闲的专业境界,达到“有扎实学识”的要求。有一句话激励了我许多年,教师应该成为在具体学科领域有专业信仰与专业追求的学者,与大家共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