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向警予书信中的家国情怀
魏松岩/政协头条  
2021-09-07 09:15 字号
阅读提示:这封家书写于1921年4月,向警予留法期间。信件篇幅不长,感情真挚。她在信中提到湖南同乡毛泽东,尊称为“先生”。“毛泽东、陶毅这流先生们是我的同志,是改造社会的健将,我望你常在他们跟前请教!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亲师取友、闻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方法。你们于潜心独研外,更要注意这一点,万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读死书。”行文间,既宣示了向警予寻求真理、改造中国的伟大抱负,又渗透了她时刻惦念家中亲人的骨肉亲情。这封凝聚了国与家双重情怀的书信,细微之处显人格,家常小事见高远。
1924年5月5日上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为纪念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3周年的国共两党300多人在中山寓所集会庆祝,部分人员在庭前留影(前排右一为向警予) (资料照片)
向警予沉默坚毅,处事稳健,不苟言笑。她牺牲在大革命时期,年仅34岁,因而留世的文稿和书信极为有限。向警予存世的几封家书,内容多关乎尊师重道,孝敬长辈,关爱同辈,教辅晚辈。字里行间体现着家族责任,浸透着深深舐犊情和殷殷骨肉情,亦是向家家风家训的具体呈现,比如有一封写给侄女向功治的家书。
家书中,这位与秋瑾齐名的果敢女革命家,温情敏感、细致体贴,展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怀。
激励侄辈:“发奋作一改造社会之人”
这封家书写于1921年4月,向警予留法期间。信件篇幅不长,感情真挚。她在信中提到湖南同乡毛泽东,尊称为“先生”。“毛泽东、陶毅这流先生们是我的同志,是改造社会的健将,我望你常在他们跟前请教!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亲师取友、闻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方法。你们于潜心独研外,更要注意这一点,万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读死书。”行文间,既宣示了向警予寻求真理、改造中国的伟大抱负,又渗透了她时刻惦念家中亲人的骨肉亲情。这封凝聚了国与家双重情怀的书信,细微之处显人格,家常小事见高远。
向警予的“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之说,在当时颇为超前,她本人的经历同样印证着环境与人的相互塑造。1895年,向警予出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的一个土家族家庭,是家里的第9个孩子,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她自称“九儿”。父亲是当地最大商号“鼎盛昌”的经理、商会会长。向父思想开明,重视教育。向警予有4个哥哥曾留学日本等地,有的学医,有的学法律。20世纪初,这样进步的家庭还不多见。
家中大哥是向警予最崇拜的人。自幼年起,但凡遇到困惑,她总是习惯向大哥请教,或当面或写信。大哥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在斗争中,成长为和林觉民、方声洞一样的革命才俊。回国后,回乡办学,致力于教育救国。1903年,8岁的向警予进入大哥创办的新式学校,开当地女子入校读书之先例。
家书中的向功治便是向警予大哥的女儿,其时正就读于湖南省立一女师。信中提到,向警予留法一年来,接到向功治两封家书,侄女向她所信任的姑姑谈起自己尚模糊的人生理想。这封家书是向警予的回信。她在信中肯定了侄女的进步,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思想方面,都让她欣喜万分。她写道:“第二封信文字思想迥异于前,几疑不是你写的,这样长足的进步真是一日万里,不禁狂喜!”“你不愿做管理家业的政治家,愿发奋作一改造社会之人,有思想有识力,真是我的侄侄!现在正是掀天揭地社会大革命的时代,正需要一般有志青年实际从事。”
向警予爱护引导晚辈,对家族中的下一代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期望他们成为上进的人。另一封她写给二嫂的家书,同样提到了侄辈的培养,并具体到锻炼的方法。“希望能常常收到二嫂的家书,信要菊生写,他照你口内所说的写,字白了也不要紧。常时操习,久而久之,自然惯了。菊生国文也可借此讨点长进。”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向警予倡导在实践中练习和成长的教育理念,于今仍是公认的良方。
劝慰父母:“做达观之人”
给二嫂的这封家书,写于1923年1月6日,其时,长期卧病的二哥离世。殷实和睦的向家遭遇惨变,全家上下沉浸在伤痛之中。向警予接大嫂来信,闻此噩耗。她回忆少女时代与二哥相处的点滴往事,几乎不能自已,但她更惦念家中的亲人,于悲痛中担负起宽慰长辈、为家族化忧解愁的责任。这一天,向警予同时发出4封家书,这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绝无仅有。一封写给父母,安慰道:“父亲年迈八十,母亲体弱多病,此度二哥之变,两亲如不达观,恐于身体健康更种儿辈不孝之罪。”继而写给六哥,嘱其抚慰双亲,照料家中事宜。同时,她回信给大嫂,拜托其照顾二嫂,“爹爹、二嫂面前,还望你和六嫂多多劝慰!”4封家书中,给二嫂的这封篇幅最长。她表达哀痛,鼓励处于巨变中的二嫂要振作起来,并主动承担起晚辈的教辅责任。信中写道:“我如有能力,我二哥的小孩我尽我做妹妹的力,帮着我可怜的嫂嫂去造就他们。如果此事做到了,那末我脑海里那个凄惨影子也许稍微淡一点!”
之所以说到“如有能力”,是因为此时的向警予并不在国内,而是身在万里之遥的法兰西。1918年10月,向警予和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成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先驱。12月,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向警予的救国理想找到了新的源泉。她白天打工,晚上学习法文,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便能通读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在此期间,她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以致“煎伤太过”,几乎“不能坚持”。蔡和森曾开玩笑地对朋友谈起:“警予啊,常常在深夜还研究问题,有时还要拉我讨论,闹得我睡眠不足,真苦!”
艰苦的海外求学生活,远在家乡的亲人成为向警予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来源。她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爹爹妈妈呀,我天天把你两老人家的像放在床上,每早晚必看一阵”,并表示“要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向警予深谙向家的家风家训,她知道自己这样的人生准则必能得到父母的赞同。
留书子女:“小宝宝,妈妈忘不了”
1922年和1924年,向警予与蔡和森的女儿蔡妮、儿子蔡博分别出生在上海和湖南。孩子的出生为向警予的革命目标增添了新的内涵,“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新天地,使我们的下一代能过上幸福生活”。尽管万分不舍,但为了工作,向警予与两个孩子相处的时光都非常短暂。蔡妮出生后仅4个月,就送回湖南,由五舅向仙良抚养。可见向家兄弟姐妹之间十分友爱。
由于向警予工作繁忙,姐弟两人与母亲见面的机会很少。据蔡妮回忆,1927年,向警予从莫斯科归国,由广州去武汉,顺道到长沙看望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向警予问“谁想和我一起睡呀”?蔡妮急忙说:“我想!我想!”早晨醒来时,向警予慈爱地拍了拍她的屁股,叫女儿起床。遗憾的是,这次短暂而温馨的相处成了母女之间的永诀。在长沙仅仅陪伴了孩子两三天后,向警予回到武汉。其时,她正在湖北省委机关工作。1928年3月20日拂晓,因叛徒宋若林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巡捕房拘捕,不久被引渡给国民政府,关押在武汉卫戍区司令部军法处监狱。狱中,她思念孩子,留书:“小宝宝,小宝宝,妈妈忘不了。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她也常常对着父亲的照片说:“我的父亲是最爱我的,我拿什么报答他呢?”可见她对亲情的深深眷念。
1928年5月1日,向警予英勇就义。向警予对此早有准备,她曾说过“一滴泪一滴血都应为我们的红旗而流”。当天,她起得很早,换上在法国结婚时穿过的油绿色旗袍,在铁窗前默默凝视曙光初现的天际。那一刻,她在想什么,无人知晓。之后,她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放在唇边,无限深情地亲吻,温情地自语:“妮妮、博博,妈妈在叫你们呢!”
向警予牺牲后,她的一对儿女辗转被送往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姐弟俩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女儿成为著名高校俄语系教授,儿子成长为我国杰出的冶金专家。
责任编辑:黎凡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