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杨村彬:毕生探索中国话剧民族化
杨乡/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8-31 07:46 字号
杨村彬(1911-1989)
杨村彬著《导演艺术民族化求索集》
杨村彬(1911—1989),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安戏剧专科学校教员、中央青年剧社社长、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教授、苏北军区政治部文艺研究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务主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导、副院长、顾问,中国剧协第一至第四届理事,民盟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第七届副主委,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今年是先父杨村彬诞生110周年。他是艺术家,崇尚歌德“浮生若梦,艺术千秋”的名言,一辈子献身艺术事业,努力探索中国话剧民族化道路。
从现实生活和民族传统中不断汲取、消化、创新,父亲贡献了多台好戏。其中,他在抗战时期创作并导演的《清宫外史》(三部曲),在祖国大地连续上演50多年不衰;他导演的话剧《枯木逢春》《上海战歌》《一家人》《鉴湖女侠》,戏曲《杨门女将》《墙头马上》《蔡文姬》等被誉为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精品。父亲创作的电影剧本《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由他的学生李翰祥导演,创造当时中国电影票房奇迹。
他还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培养了大量戏剧人才。他常骄傲地说:“这辈子唯一的财产,就是我有大量学生。”
投身抗战洪流
父亲出生在故都北京一间简陋的平房里,3岁丧父,靠祖母替人洗衣服苦度岁月。他喜欢读书,刻苦用功,发奋图强,终于进入艺术迷宫。
在他艺术道路起步的时候,日寇的炮火惊醒了他,饱含“不愿做亡国奴”的政治热情,他以戏剧为武器,投入抗战的洪流之中,依据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在学校的大会上讲述:“我国可以用游击战术,长期分散与日寇作战,把敌人拖垮,鼓舞师生。”抗战胜利了,但国家仍然黑云密布,父亲深感国民党腐败无能,民不聊生,许多教授、学生因爱国而遭迫害,他在苦闷中寻找出路;那时,中国民主同盟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已转入地下,父亲毅然参加了民盟,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地下大学教授联谊会”。
1947年,他应邀秘密参加了周恩来在上海思南路周公馆召见文化界的告别会。周恩来说,国共和谈破裂,但仍要回来,并告知延安电台的呼号,父亲此后经常在深夜收听解放区的消息。他参加学生的反美游行,支持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参加反对大西洋公约的签名运动,连夜走访多位影视名人动员签名。我们家成了学生去解放区的落脚点,有时地下党的朋友躲到我们家里。
1949年年初,正是黎明前夜,上海被白色恐怖笼罩的时期,父亲导演了母亲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的话剧《小市民》,这出戏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渴望解放的心情。在白色恐怖中,全体剧组人员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在上海兰心剧场演出,演满一个月,演出富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剧场中又集合了同样情绪的观众,台上台下高度契合,达到心心相印、令人陶醉的艺术境界。还记得当沈扬饰演的工人演到怒斥狠毒的资本家“滚到台湾去!滚到美国去!”时,观众中爆发出雷霆般的掌声……演出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警车昼夜在街头巷尾呼啸,学生被捕,很多进步人士都躲了起来,父母也躲到亲戚家。
在解放上海的枪炮声中,父亲与母亲赶写了活报剧《从呻吟到欢笑》。5月27日,虹口还没完全解放,凯福饭店楼上还有国民党军队在负隅顽抗。清晨,父亲像孩子一样,急不可待地跑到街头去看解放军。父母还领着我拿着自己刚制作的鸡蛋糕去慰问一夜未眠、正在街头席地而卧的解放军战士。父亲随着学校大卡车连续数日冒雨游行、扭秧歌,并立即排演活报剧《从呻吟到欢笑》在学校剧场演出。
献身艺术事业
在崭新的岁月,父亲觉得跟不上时代,他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觉得必须认真改造自己,向工农兵学习。他决定报名参军,在苏北军区与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
在苏北老革命根据地,他与农民同吃同住,被老区干群战天斗地、与洪水搏斗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与许多老干部和劳动模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父亲与母亲怀着崇敬的心情,创作戏剧讴歌这些英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父亲满怀对新中国、对党的恩情,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艺术创作,连续导演《枯木逢春》等3台精品剧目献礼。他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为建设新中国出谋献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解放思想政策指导下,父亲迎来了发挥艺术才能的最好时光。他支撑着虚弱的身子,不放过任何工作的机会,连续导演了中外话剧、昆剧、歌剧、舞剧等,并创作电影剧本,还应邀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进修班兼课。他当选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后被批准加入党组织,担起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的领导工作……繁多的社会工作重担压在他瘦弱的肩膀上,他愿意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多作贡献,敬献自己的一切。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从旧社会走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艺术道路崎岖、坎坷、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不渝地追求探索戏剧民族化的更高境界。他是在党和民盟引领下成长的中国普通知识分子。
在父亲逝世3周年之际,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民盟上海市委、剧协、人艺、上影等联合举办《杨村彬戏剧研讨会和祝贺演出》,白杨、秦怡、王丹凤、李炳淑、邵滨孙、言兴朋等演艺界大腕济济一堂,得知消息的热情观众聚集到剧场门口,热烈场面至今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