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胸怀壮阔凌云志,甘洒热血写春秋
潘晨/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5-11 10:28 字号
汪寿华签名照片的背面 (资料图片)
汪寿华 (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为确保第三次起义的成功,汪寿华一方面继续凭借他广交朋友的人际关系,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广泛联系、从中斡旋,做他们的工作并从中了解政治、军事动态;另一方面,他抓紧组织工人纠察队进行专业的武装训练,提高纠察队的军事素质和各级指挥员的指挥水平,发动外围工人的罢工、示威。
提起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就不得不提3个响当当的名字:汪寿华、赵世炎、罗亦农。然而,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这3位中共重要人物却几乎都在同一时间英勇牺牲,其中,汪寿华是3人中的第一位牺牲者。
汪寿华(1901—1927),原名何纪元,浙江诸暨人。1920年,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1921年,赴莫斯科学习,后参加中国共产党。1924年年底,回国后参加中共四大。五卅运动时,任上海总工会宣传科主任。参与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任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委员、上海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4月,惨遭杀害。
逆境中成长 学习中积累
1901年4月17日,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汪寿华出身于浙江诸暨的一户普通农家。家中兄弟3人,汪寿华排行第二。尽管父兄在他年幼时相继去世,家中异常贫困,但一家人仍然节衣缩食供他读书。1917年,聪敏好学的汪寿华顺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是一所具有“浙江革命熔炉”之称的学校,在校期间,他不仅重视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也爱好艺术、书法和体育,曾参加省运动会并获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他十分注重自我修养,常常自我勉励,严格要求自己。
1919年的五四运动,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洪流。当北京学生举行“五四”示威游行的消息传到杭州后,杭州多所学校的学生也举行集会响应,汪寿华也在集会游行的队伍当中。他满怀悲愤痛斥帝国主义列强和腐败无能的军阀政府,指责帝国主义列强各图私利,痛斥北洋军阀纵兵横行,揭露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五四运动之后,他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今亮”,意即自己的心自“五四”之后才真正明亮起来。受到五四新文化浪潮的影响,汪寿华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报刊和书籍,视野逐渐开阔,这也反映了汪寿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向往。自此,他立志献身于改造社会伟大事业的决心慢慢萌发。
1920年6月,汪寿华参加了上海工读互助团;8月,由浙江一师同学俞秀松介绍,参加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汪寿华像许多青年一样,萌发了去苏俄感受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渴望。次年4月,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和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先后踏上了远赴苏俄求学的征途。求学途中障碍重重,汪寿华等先是遭奉系军阀张作霖部下逮捕,又因苏俄境内匪军作乱而中断交通。无数困难险阻依然阻止不了汪寿华等人在西伯利亚对中国工人进行组织教育工作。在他的倡议和帮助下,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办起了供华工休息娱乐的俱乐部,远东地区开办了帮助工人提高文化素质和政治水平的补习学校。这些举措解决了当地工人的实际生活困难,因此当地工人无人不知晓“何今亮”,无人不称赞他为工人谋利益的崇高精神。1923年,汪寿华由一名共青团员转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苏俄,汪寿华不仅受到了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学习了无产阶级革命经验,也在实际工作中积攒了丰富的工人运动经验,为他回国后开展的一系列重要工作和获得的优异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危机中受命 实践中磨砺
1925年,汪寿华回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不久,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汪寿华当时作为上海总工会宣传科主任,直接组织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对动员工人罢工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国内的工运工作中崭露头角。五卅运动后形势变化,刘少奇、李立三相继离沪,刘华惨遭暗杀,上海工运领导层青黄不接。关键时刻,汪寿华不顾个人安危,挑起了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的重任。这个时期,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住的是小阁楼,穿的是旧衣服,盖的毯子是另一位工运领袖刘华的遗物。寒冬腊月之际,因无钱买棉鞋,他脚上长满了冻疮。同时,他还不得不改名换姓,以躲避反动当局的大肆搜捕。但是恶劣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常常以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鼓舞自己,对于革命的美好前途充满信心。
五卅运动后,上海地区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遭到严重摧残,上海工运一度处于沉寂状态。为了增强上海全市工人阶级的斗争勇气,发扬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中共上海区委专门成立了行动委员会来领导“五卅”周年纪念活动,汪寿华便是行动委员会重要领导之一。在他与罗亦农、赵世炎等人的领导下,“五卅”周年纪念大会使上海工人士气大涨,工人运动持续高涨,成为上海革命运动由“五卅”后的消沉到复苏的转折点。此时的汪寿华,也在一系列的武装斗争中积攒了一些实践经验。
1926年5月,中共为配合“北伐”的武装起义已在悄然而又紧张地进行,汪寿华、赵世炎、罗亦农3人,从此开始了一段并肩赴汤蹈火的武装起义生涯。在起义的准备活动中,汪寿华不仅组织码头、电车工人罢工和武装特别纠察队,还要与上海的国民党头面人物和商界人士接触,进行统战联络工作。然而,上海工人发动的前两次起义,由于准备不充分再加上双方兵力悬殊,都失败了。汪寿华作为前两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与罗亦农、赵世炎等在总结前期失败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形式的基础上,立即着手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为确保第三次起义的成功,汪寿华一方面继续凭借他广交朋友的人际关系,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广泛联系、从中斡旋,做他们的工作并从中了解政治、军事动态;另一方面,他抓紧组织工人纠察队,进行专业的武装训练,提高纠察队的军事素质和各级指挥员的指挥水平,发动外围工人的罢工、示威。
1927年3月21日,随着总指挥周恩来一声令下:“武装起义正式开始!”汪寿华开始指挥全市百万工人、学生和市民罢工、罢课、罢市,一场伟大的疾风骤雨的大革命拉开战幕。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起义胜利当天,第二次市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汪寿华当选为由19人组成的临时市政府委员。几天后,他又在上海总工会召开的全市工人代表大会上正式被选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不顾个人安危 单枪匹马赴宴
正当人们在欢庆胜利果实之时,帝国主义却开始调兵遣将、炫耀武力,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蒋介石也与流氓头子勾结,利用流氓冒充工人纠察队招摇撞骗、敲诈勒索,妄图构陷纠察队。上海特别市政府虽然在形式上成立了,却很难在实际上开展工作。于是,汪寿华不顾个人安危去面见蒋介石。蒋介石假装仁慈,表面上赞扬上海工人,却又提出要工会在外交方面听从军事当局安排,被汪寿华当场拒绝。回来后,为防患于未然,汪寿华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报刊上登紧急启事,提醒市民警惕流氓阴谋;发敬告市民书,指出反动派阴谋,并希望市民予以制止;同时,随时做好发动全市工人总罢工的准备。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使反动派有所收敛。此时的汪寿华还全然不知,蒋介石已经对他的“帮凶们”下达了一道密令,一系列行动已在暗中紧锣密鼓地进行起来。
1927年4月11日,汪寿华收到青帮头目杜月笙的一张“请帖”,以到其府上商议解决工人纠察队与帮会组织“中华共进会”之间的摩擦事宜为由,邀请汪寿华赴宴,汪寿华当即将这一情况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去还是不去?当时中共上海区委的负责人和总工会也产生了分歧。有人劝说他不要去,认为杜月笙这样的流氓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明知这是鸿门宴,这样去太危险,等于是自投罗网;也有人认为去了可以摸清敌人的底细,倒也不是不可以。汪寿华沉思片刻后表示:“我过去常和青洪帮流氓打交道,不去反叫人耻笑,为了党和工人阶级的利益,宁愿牺牲一切。”组织上为保险起见,委派比较有军事经验的李泊之陪同前往。汪寿华考虑杜月笙是绝不会让其他人进入他的住处的,便让李泊之在杜月笙住宅附近等候,若两小时还不出来,即有意外,需立即报告组织。他交代完后便义无反顾地走向“虎穴”。这一去,汪寿华便再也没有出来。在这个罪恶的夜晚,年仅26岁的青年共产党人被残忍杀害,直到1950年,这位烈士的遗体才在枫林桥被挖出。汪寿华是中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第一位烈士。
汪寿华生前曾经说过:“革命是追求真理的事业,我们应尽力地走我们现在应走的路。如果牺牲了,以后的路自会有人来继续走下去的。”汪寿华牺牲后,无数的革命者前赴后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同反动当局继续开展斗争。
(作者所在单位:龙华烈士陵园)
责任编辑:管卓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