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双向发力,擦亮政协履职品牌
四川政协报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1-26 16:57 字号
提升双向发力质量、擦亮特色履职品牌,一直是省政协推动履职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2020年来,省政协坚持省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明确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是协商、工作方式是搭台、工作主旨是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努力把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各族各界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真正把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推动人民政协履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一委一品” 协商形式更丰富
2020年8月,省政协将“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打造‘一委一品’‘一委多品’特色履职品牌,推动专委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精品化发展”作为加强和改进专委会工作的具体要求,写进了新修订的专委会工作通则中。
一年来,省政协各专委会立足自身“专”的优势,突出“专”的特色,用一个个精心打磨的调研协商课题,擦亮专门协商机构品牌。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将水生态和水资源保护利用作为履职特色品牌,用心做足“水”文章。在积极争取全国政协指导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兄弟省(区、市)政协联系合作,深化川渝政协交流合作,主动与各市(州)政协开展联合调研视察,逐渐构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化、多层次、立体式协商议政格局,为守护长江碧水长流、保障黄河上游安澜作出积极贡献。经过多方持续呼吁、建言资政,2020年10月成功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层面发展定位并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围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育现代产业技能人才”课题组织界别委员分别前往成都、德阳、宜宾等地调研,并赴宁夏学习考察。在2020年9月召开的对口协商会上,6篇小切口高水平的口头发言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此次调研协商过程主体广泛、协商内容有针对性、协商时机有时效性,充分体现了政协协商“专”的水平、“商”的特色,其工作经验在2020年11月的全国暨地方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紧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牵头承办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大会发言工作,形成的相关报告得到省委书记彭清华批示,为加快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快成渝黄金旅游水道建设提供了有益助力。
在助力民生改善方面,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针对“我省疾控机构服务能力情况”开展重点视察,并向全体委员发出《倡议书》,号召委员为抗击疫情献计出力,专委会共有11名委员担任不同层级抗疫前线指挥,15名委员亲临一线参与救治;在参与立法协商方面,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围绕《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等地方性法规草案开展立法协商14件(次),委员提出意见建议200余条。
除了高质量完成年度协商和调研视察等重点工作,省政协还积极创新探索协商履职新形式。
在全省政协系统广泛开展“我为‘十四五’规划献一策”网络议政活动,共征集意见建议1326条,提交相关提案147件;
围绕疫情防控,省政协创新提案应急办理机制,并就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等课题开展远程视频协商18次,邀请委员“云”协商,助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加快安宁河谷地区综合开发,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省政协组织4个专委会、9个省政府职能部门、2个市(州)政协、10个县级政协开展联合调研,召开专题协商会,探索跨专委会协商的新形式。
一年来,回顾省政协各专委会的履职工作,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专”出了特色,“商”出了成效。省政协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协商形式不断丰富,协商密度不断增加,协商成果落地开花,逐渐探索出政协协商制度化实践的新经验新做法,更好地将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助力全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有事来协商”  打通协商“最后一公里”
1月12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天立社区“有事来协商”民主议事室内,一场接地气、有温度的“居家养老·有事来协商”会议如期举行,政协委员、街道干部和社区群众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社区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
泸州市龙马潭区政协通过“有事来协商”民主协商议事方式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是全省政协系统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一个缩影。
自省政协2020年10月印发《关于全面开展“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全省21个市(州)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起来。一年来,平台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小微协商”近500次,从威远县政协“有事来协商·同心圆协商会”到大竹县政协“有事来协商·商量好办事”,从绵竹市政协“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到苍溪县政协“有事来协商·民情坝坝会”……在全省各地政协“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微协商品牌,为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拓宽了渠道。
建立“有事来协商”平台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市县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2019年8月,省政协在全省16个县(市、区)政协试点开展“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工作,重点围绕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开展小微协商,推动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有效衔接。
“有事来协商”平台提供了一个党政部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商量解决问题的平台,协商地点也从过去单一的会议室搬了出来,来到社区院坝、工厂园区、校园操场等地,按照“就近、就事、就便”原则搭建协商平台。
通过“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市县政协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基础工作、夯实人员力量,破解“两个薄弱”问题,推动形成服务全省大局的整体合力。“有事来协商”平台让政协组织更贴近民生了,也让政协委员更贴近群众了。参与协商的委员们说,履职更有劲了;参与协商的群众们说,协商更管用了。
在2020年召开的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绵竹市政协作为代表之一介绍了相关工作的经验做法,“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成果得到全国政协肯定、政协委员欢迎、基层群众点赞。
下一步,全省政协系统将加大力度、加快推进“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切实把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广泛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本报记者 姜寒冬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