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万历青花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盘
施泳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1-18 09:08 字号
青花五彩是指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黄彩、紫彩、绿彩等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品种。青花五彩不是从民窑发展而来的,而是直接由明代宣德官窑创烧出来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殊风采。在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废品堆积层出土的可以基本复原的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盘,以及西藏萨迦寺所藏的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和高足碗,是目前仅知的屈指可数的宣德官窑青花五彩,精细极致的胎釉、匀净亮丽的色彩,工整精美的绘画,都是民窑所望尘莫及的。由于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烧制成功色彩艳丽、装饰独特的斗彩,风靡一时,颇得明代王公贵胄的欢心,所以青花五彩的烧造在成化年间陷于停滞状态。嘉靖、万历年间青花五彩的烧造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产品数量众多,烧制质量精美,工艺技法高超,都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除了官窑继续烧造以外,民窑也开始烧造。从万历年间开始,日本也对青花五彩备受青睐,特别是小件器物的仿制,几乎可以乱真。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万历青花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盘,口径10.6厘米,足径6.6厘米,高1.9厘米,器底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楷体双圈款。盘心绘张天师斩五毒图,张天师持剑站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有蟾蜍、蝎、蛇等,画面寓意“袪毒辟邪”。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以及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
蛇、蝎、蟾蜍、蜈蚣、壁虎在我国古代被称为“五毒”,每年的春季万物复苏,大地回暖,细菌容易繁殖,毒虫纷纷出动,导致瘟疫爆发,民间称为“春瘟”或“疠疫”。因此人们想方法设法辟瘟祛邪,以求安康,如在家门悬挂艾草、菖蒲、石榴、蒜头等。菖蒲的叶子像剑,故又被称作“蒲剑”、“水剑”,人们认为将其插于门户之上可以斩“千邪”;艾草有异味,是用来治病的药草,人们认为将其悬于门户之上可以驱除毒气;石榴在春季盛开,花红似火,人们认为将其吊于门户之上可以避祸;大蒜的气味辛烈,人们认为将其挂于门户之上可以祛病消炎。张天师,名叫张陵,又名张道陵,是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教人信奉道教,并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后世道徒尊其为天师。传说张天师神通广大,有龙虎护法,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灾,因此人们在家中悬挂张天师画像,以祛邪除恶、镇宅佑安。
我国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瘟疫是从商代开始的,甲骨文中有“疾年”的说法,指的就是瘟疫流行。在古代爆发瘟疫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是灭顶之灾,“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说疫气》)。瘟疫的流行肆无忌惮,人民生活在无助的痛苦中,往往会出现“疫死者几半”,百姓被迫“流亡迁徙,十室九空”。据《明实录》记载,明朝总计276年历史却发生瘟疫多达180余次,其中仅京师北京就爆发过16次瘟疫。万历皇帝在位48年,北京就爆发过5次瘟疫,破坏力极大,“万历十年三月,京城内外,灾疾流行,人民死者甚众”(《明神宗实录》)。一般来说,瘟疫的流行往往是动乱和战争的产物,越是社会混乱瘟疫的发病率就越高,危害的时间就越长。相反,如果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虽然瘟疫仍会发生,但只要措施得当,瘟疫流行的频率就会降低。
面对瘟疫,我们的祖先没有被吓倒,而是奋起抗击。先秦古籍《周易·乾卦》中说“终日乾乾,夕惕苦厉(疠),无咎”,意思是要有战胜瘟疫的信心,不要害怕。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等地多次发生瘟疫,因此“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逸周书》),说明当时已经有抗击瘟疫的措施了。在汉代人们已经知道注重卫生,预防瘟疫爆发,“是月上巳(三月),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灰为大洁”(《续汉书》)。唐代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江南爆发瘟疫,唐文宗下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事毕条疏奏来”(《册府元龟》),责成地方官员指挥抗疫救灾。事实证明,随着人们对瘟疫认识的加深,预防和诊疗措施就会更加完备,瘟疫的危害也会被逐步制服。
古代的医疗技术水平不像现代发达,出于对瘟疫的恐惧,人们往往把阻止瘟疫的希望寄托于神灵身上,求神祈灵,驱鬼逐邪,这件明代万历青花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盘是明代宫廷的御用之物,以“张天师斩五毒”来寓意“袪毒辟邪”,祈求神灵庇佑,辟瘟祛邪,家国安康,宫廷尚且如此,民间更是普遍。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瘟疫是可防可治的。面对新冠疫情英雄的中华儿女临危不惧,以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一定会赢得抗击新冠疫情的最终胜利。
责任编辑:黎凡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