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委员书房|王伯军:津羽《我的昆曲+》读后感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12-31 15:40 字号
津羽与我是“三好(读好书、交好友、做好事)群”的群友,金泉群主很推崇她。津羽的老师、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用“勇气、才气、大气”来评价她。12月20日下午,我参加了她的新书《我的昆曲+》发布会,并认真阅读了全书,感觉是本好书,该书介绍了昆曲的有关知识,讲述了“昆曲+”的智慧,有助于读者致(良)知。
知识
一是对昆曲基本知识的介绍,包括昆曲盛世、昆曲折子戏、闺门旦、梳大头、昆曲澎派艺术等。特别是对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介绍,使人领略到“临川四梦”(《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尤其是《牡丹亭》的伟大,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所处年代相同,但汤显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会与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相比较,要封闭落后得多,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故而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杜丽娘这一追梦人形象,更是难能可贵。
二是对8出代表性经典剧目的讲解,分别是《游园》【绕池游】、《游园》【步步娇】、《游园》【醉扶归】、《游园》【皂罗袍】、《惊梦》、《寻梦》、《红梨记·亭会》、《百花赠剑》,并介绍了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羞花(杨贵妃)、闭月(貂蝉)。尤其是《游园》【皂罗袍】,广为传唱、百听不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让读者似乎来到了那个春光明媚却落寞寂寥的后花园,切身体验杜丽娘这位追梦人身上的人性追求。
三是对昆曲与园林关系的阐述。津羽说,“以园解曲,以曲悟园”,不知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复旦大学哲学系胡曲园教授的名字“曲园”是否与此有关。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认为,“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津羽与陈教授有过交往,记住了他讲过的一句话:“考我的研究生必须学昆曲喜欢昆曲,否则他就做不好中国古典园林。”所以说,没有昆曲和人的园林风景,就是没有灵魂的园林风景。
当然,昆曲人也必须理解园林。陈从周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记得在‘文化革命’前,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我去讲中国园林,有些人看来似乎是‘笑话’,实则当时俞振飞校长真是有见地,演‘游园’‘惊梦’的演员,如果他脑子中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一举一动,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演来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
智慧
本书的书名是《我的昆曲+》,“昆曲+”是一种生活智慧。加什么?首先是昆曲+养生。昆曲演员都长寿,显年轻。昆曲和瑜伽、太极都有相通之处,静可养神,动可养心。津羽编了一套四节的“昆韵手指操”,是一套老少皆宜,便于学习和推广的保健操。
津羽说,“每个人的十根手指分别对应脾肝心肺肾,并起到调节和梳理的作用。‘昆韵手指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疲劳、减轻精神负担、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对少儿智力开发和老年人保健有着很好的功效。有研究发现,长期做、坚持做‘昆韵手指操’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等一些老年性认知障碍病症有着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这套“昆韵手指操”已在老年人和少儿群体中推广开来。
昆曲+女性。昆曲是一项非常适合女性的艺术,从闺门旦行当的举手投足学起,与海派旗袍结合后,能更加展现出女性的婀娜多姿。津羽说,“许多人被工作压得身心俱疲,昆曲能静心,提高修养。不久的将来,希望唱昆曲会和学瑜伽、跳拉丁一样,成为时尚生活方式。”“对于今天匆忙的人群来说,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身边的美,体会诗一样的生活。这样把昆曲融入到生活当中,不是说培养一些昆曲的观众,更多的是用这样一个优秀的文化来滋养生命。”
昆曲+家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津羽设计开发了昆曲萌娃系列衍生产品。“萌是可爱的意思,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灿烂的笑容;萌是萌芽的意思,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昆曲的种子,慢慢萌芽。” 
作为一名职业昆曲推广人,津羽说,把昆曲当规矩,能教孩子学会尊重与谦逊,明白“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精髓。把昆曲当规范,能使企业更推崇匠心精神,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因为每一个戏曲人都是先有“台下十年功”的磨练,才有“台上一分钟”的精彩。“昆曲连一个兰花指都非常讲究,不能随便放。它精致、唯美、讲究而不将就的精神,用到今天的生活,同样也很重要的。”把昆曲当功夫,年青人行为举止能变得大方婉约,老年人即使到了“杖朝之年”也能活力十足。
作为一种生活智慧的“昆曲+”,能够养生,使人健康;更能养心,令人平和。津羽希望昆曲能带领人们从一唱三叹中练就精气神,构建起自己的诗意生活空间。“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生活,你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希望你能从昆曲中获得真善美的力量,从容面对生活,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致知
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但是个性不能违背本性。那么什么叫本性?《中庸》给我们以启发。《中庸》这部书的开头有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这个“天命”是什么意思?就是天理。天理落在人这一物种上,它就表现为“性”,这个“性”就是人的本性。“性”是“性质”的意思,即必须符合人的“性质”、人的本性(王阳明称其为“良知”),否则你就不是“人”了。
“率性之谓道”,这个“率性”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任性”,即任其私欲和个性而发展;而是“循性”,“循”就是按照的意思,即按照人的本性(良知)来发展。这样的话,就叫“人道”。这个“人道”具体表达为什么内容呢?王阳明的《传习录》里有一篇他的文章,叫《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明确提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这8个字,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八德”,即为“人道”的内容。
“修道之谓教”,什么叫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要求去“修身”。那么教育的成效如何评估呢?可以与成才观一起思考。怎样算成才?在这一问题上,我赞成俞立中老师的观点。俞立中老师曾担任过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纽约大学校长。
有一次,他到上海开放大学作讲座,提出一个“成才观的底线思维”,即只要符合以下三条就算成才了。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派诚信;第三,自食其力。做到了这三条,就符合“人道”的要求了。这个就叫“本性”,在阳明心学中叫“良知”。“个性”在大的原则上不能违背“本性”,个性是在“本性”的基础上做加法。比如说,你的艺术修养比较好,那么你有可能成为艺术家。但是,大部分人是成为不了艺术家的,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成为艺术家。
津羽讲得好,“都说现在是张扬个性的时代,但我认为,请不要误读个性,个性不是刁蛮任性,个性不是举止粗俗,个性不是傲慢无礼。”这段话是真知灼见,结合全书的其他内容,本书有助于读者致知(《大学》),即致良知(阳明心学)。
总之,“这是一本极好的昆曲入门读物。我从中了解到许多中国文化的哲学和艺术背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这样为津羽《我的昆曲+》做了推荐。
(作者系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