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海波话瓷 | 为什么这套花卉小瓷杯拍出上亿高价?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12-17 16:00 字号
不到手掌大的小杯,撇口、深腹、浅圈足,精巧玲珑无比。它们的胎体轻薄、釉色鲜亮,正面绘四季之花,背面书唐朝名诗,一方“赏”字印落得款款,尽现文人风雅。
将它们依次排开,迎春、杏花、桃花、牡丹、石榴、荷莲、兰草、桂花、菊花、月季、梅花和水仙,十二月名花开的正盛,一花一杯,是将四季藏于瓷上的无边情趣,更蕴藏着对绽放生命的赞美与向往。
今年10月,这套被十面灵璧山居秘藏二十余年的“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在保利十五周年大拍“禹贡——康熙大帝之几暇格物”专场上,以破1.3亿元成交。其前后经过了半小时的鏖战和百余轮的竞价,而这一落槌不仅创造了花神杯及康熙五彩瓷的世界纪录,同时也敲出了2020年古董首件过亿的拍品。
为什么这套小杯得以拍出如此高价?首先,必然在于其稀有性。作为“本世纪在国内市场上首次出现的原装一套康熙五彩花神杯”,这套小杯实属珍罕。因为即便故宫博物馆所藏的五彩款花神杯,也是几只单品而不成套(也少有成套)。同时,纵观中国陶瓷史,如此这般设计以12件为一组成套的瓷器也尤为少见。
据说,康熙十分喜爱花神杯,南巡时多次带在身边,他尤为中意杯上诗画结合的意境。事实上,在清代官窑瓷器中,十二花神杯是首次将绘画、诗词、书法、篆印融于一体的呈现,而这种一诗一画的艺术表现,在其后的雍正、乾隆瓷胎画珐琅上得以广泛应用,因此,十二花神杯不仅展现了康熙官窑的工艺高峰,更在艺术表现上极具开创与典范效应。
虽然从绘画上来说,其实小杯上的花卉绘画并非极致精细,这或者是由于五彩的特性,但其不失古拙的意趣恰恰成为了康熙花神杯的特色。在故宫的官网上,刊载有吕成龙教授早年的一篇《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赏析》论文,其中就提到,光绪与民国所仿的康熙十二月花卉纹杯不乏上乘之作,但因为一味追求胎体轻薄与精细绘画,反而造成了漂浮之感,这使得后世仿品反而无法取代真品。
再来谈谈十二花神这一题材。如今这个时代大家提起花,免不了谈论偏西洋说法的花语,浪漫的玫瑰、高贵的百合,诸如此类。然而,我倒觉得,十二花神的高价提醒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的花文化的关注,中国人的花文化值得“复兴”起来。
中国人惜花爱花,历朝历代的无数文人墨客以花为题材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创作。花之于中国古人来说,从不仅仅是亵玩之物。爱菊的陶渊明,爱莲的周敦颐、还有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吟咏,无不显现着花在美丽而各具特色形态下被赋予特殊的涵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人们赏花的植物性,又从它们的植物性中提炼出足以代表人格或是人生理想的精神内涵。花的意蕴是丰厚的,而这样“懂”花、这样“赏”花的人又何尝不是对生活美学和精神品性有所追求的呢?
百多年前,以花神杯为伴的康熙,想必也一定倾心于这四季之下花儿们的风雅意趣吧。这套十二花神杯的现世,不仅于不负众望中创造出天价纪录,更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与情趣。这应该才是1.3亿数字背后,我们应该关注到的更多意义。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