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海波随笔|美育教育之我见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11-27 14:40 字号
海波随笔 美育教育之我见(03:54)
艺术教育是一种品性陶冶的教育,不是技巧的能事。极端地说,学生不必一定要描画、作诗、歌唱。懂得画的情调、诗歌的趣味,而能拿这种情调与趣味来对付自然人生,便是艺术教育的圆满奏效。
——题记,丰子恺《子恺谈艺》

不久前,在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参加第三次学术顾问委员会会议。这次的会议由研究院副院长薛镭主持,顾问委员会主席、前文化部部长赵少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研究院院长魏杰等皆出席会议并做专题发言。同时顾问委员会特别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教育建设”的主题进行研讨,我也就此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此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这些年,文化教育、美育实际上频频登上讨论桌。习近平总书记亦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然而,从社会反馈来说,感觉成效不是太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我想还是因为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上个月,看到教育部“关于加大美育中考试点工作的推行力度,希望到2022年能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的新闻,心里着实担忧了一把。老实说,中国一旦什么东西和考试挂起钩来,就容易变味。正如之前有一次和上海协和教育集团卢慧文总校长谈到的,其实我们发现,好像现在很多面临中高考的学生,是觉得学习不行了就去走美术那条路,通常其中的大部分孩子在文化课方面的成绩都不太理想。
对比中西方教育,在美育方面的差别确实较大。在国外,当然我并没有崇尚西方教育的意思,但从很多方面和课程安排看,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兴趣、开发能力,画画也好,陶艺也罢,是作为兴趣去培养,到了考大学也是选拔长处。然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中国的中高考是补差式的,哪科不好补哪科,才能让总分上去。可是,美育该怎么判断好不好,有些人就是擅长逻辑思维,有些人就是擅长感性。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我觉得恰恰是最不应该用标准衡量、去限制的一个学科。譬如我看到山东将书法成绩纳入中考,写不好要补考,这真的是在促进新时代美育教育建设吗?我倒真心觉得未必。
我们的美育,目的应该是要把更多中国好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下去,用更多样的方法介绍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接触、让他们感兴趣,比如让他们接触更多好的艺术作品、多看展览、多一点实践、甚至可以接触更多的艺术家,目的是要让他们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有传承才能创新。那么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便在于美育教材体系的建设,相关师资队伍的培训,以及如何让许多乡村及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获得这些资源。
当然,中国目前的情况,应试教育已经是相对为了公平,给大家创造的一种谱写人生的机会。那么,怎么样验证我们确实进行美育教育了,怎么样判别我们的美育有所进步了?好像从现在的状况看,大家又想到了考试、考级,但这是不是反而会形成一个死循环呢?
文化,最重要的是以文化之。美育,最重要的的是以美育之。这个育,是培养欣赏力、更要养育创造力,不是养育考试机器。美育教育不该只是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文化艺术既是一个民族发展传承的血脉,也是实现民族发展壮大的思想武器,它不应该是收缩型的,应该是发散型的。
我想到去年在上海看的林风眠的一场展览,展厅墙上标了林先生的一句话,他说,“艺术运动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社会艺术事业,如建设美术馆及大规模的展览会,使社会方面能得到接近艺术的机会,艺术亦能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促成一种新的倾向。”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文博业,看到国家也是越来越重视。
另外他提的第二点他就提到了艺术教育,他说,“如设立学校,为养成艺术上创作的人才,产生丰富的作品,使社会艺术事业有基础,有充分发达的可能。”什么是充分的可能?什么是丰富的作品?我认为这绝对不是美育走应试化道路可以做到的。美育,重在育之,而非考之啊!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