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真理之甘,信仰之源”,记俞晓夫画《真理的味道》
范昕/浦江纵横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12-01 07:37 字号
100年前,《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诞生。从事翻译的,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近日,“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亮相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其中一幅艺术再现陈望道在义乌分水塘老宅柴房翻译《共产党宣言》场景的油画《真理的味道》,很是耐人回味。这幅画的创作者,是油画大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俞晓夫——最近十多年,他最是以陆续完成的国家历史画定件为人们熟知,他的历史画,不仅再现经典的历史瞬间,也展现深邃的精神空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真理的味道》
在俞晓夫眼中,历史画是当下文化发展最好的载体之一。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那些伟大的历史时刻,足以形成今天当代绘画的“中国气派”。即日起,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化旅游局、市文联、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主办的“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美术创作项目”正式启动,面向社会征稿。这一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坚持“艺术创作”与“艺术育人”同步推进。巧的是,本月15日,俞晓夫“历史画创作高研班”将于江桥苏州河畔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俞晓夫艺术中心开班,正可谓以相关创作带动教学的生动实践。围绕历史画应该怎么画,可以如何促进人才培养,本报记者今天独家专访了俞晓夫。
墙上的马克思像虽属臆想,却顿时让画面有了精神力量,而作品中很多细节却又经得起历史推敲
俞晓夫
说起正在展出的这幅《真理的味道》,俞晓夫坦言,这是两年前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特邀自己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陈列馆的设立而创作的,这座陈列馆由陈望道在上海的旧居——国福路51号、复旦大学第九宿舍内的一栋三层小楼整修而成。而俞晓夫之所以引起这个基金会的关注,则是因他在上师大的海上绘画名家工作室为上海市文教结合优秀项目,特色正是以历史画创作研究带动美院教学。
该画哪一幕呢?俞晓夫想起,关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习总书记曾经提到过一个“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令他印象深刻。当时,年轻的陈望道在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破旧柴房里奋笔疾书,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在屋外喊:“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陈望道应声道:“吃了吃了,甜极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嘴边满是墨汁——原来他是把墨水当成了红糖水。俞晓夫最终正是将近一个世纪前“品真理之味,溯信仰之源”的这个故事生动呈现在两米乘两米的大画中。其间既融入艺术家不少合理的想象,也包含了很多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细节,历史的真性和艺术的真实性结合得浑然天成。
《真理的味道》中,出现在破旧柴房里的共有三位人物形象,除了陈望道,还有他的母亲,以及在墙上以画像身份出现的马克思。“母亲是这个故事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既是关心陈望道的人,也是人民群众的代表。马克思画像以及画像所在的火红如党旗般的那半堵墙,则是完全臆想的,我想以此突出一种象征意味,也为画面点睛。”俞晓夫告诉记者。
画面定格的这一幕尽管早已远去,为了把这幅画画得令人信服,俞晓夫却着实花费了一番功夫,不仅亲赴水塘村陈望道故居实地考察,更认真研读相关资料,重温《共产党宣言》。他向记者坦言:“陈望道当年翻译所在的柴房,在其故居旁边,但今天已不复存在。我于是考察了附近类似的柴房,因此画面屋内堆满木柴、稻草、农具等等的昏暗场景、氛围是有现实依据的。陈望道年轻时的照片也非常稀少,我则在他的故乡寻访了不少与他相像的老人,根据他们的骨骼、形象,塑造年轻时的陈望道。”至于画面前景中出现的日文词典、公文包、长柄雨伞等很多细节,也无不能与当时的现实一一形成对照。“陈望道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的,同时参看了英文版。翻译过程中,为了躲避追捕、不被发现,他也随时需要把译稿塞进公文包里,撑把雨伞,逃进逃出……”在俞晓夫看来,自己这整幅画的创作过程,就是一堂生动的《共产党宣言》学习课。
值得一提的是,《真理的味道》并不是俞晓夫第一次以艺术创作再现马克思主义。在此之前,他曾经创作过一幅名为《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油画参展“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马克思正是在大英图书馆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学习写下《资本论》的,俞晓夫则以艺术作品再现了马克思饱览群书、寻求真理的感人一幕,画面众多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色彩稳重中带有丰富的变化。
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艺术家们应当精益求精,让其沉淀为经典,成为当代人文生活升华的契机
“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国家推出了一波接一波的历史画创作工程。由于政府长期坚持的财政扶持,这些工程延续发展至今均已有板有眼,日臻完善,蔚然成为民族复兴在文化上的一枚国之重器。”俞晓夫坦言,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应当对这样的创作精益求精,让它们将来在进入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公共办公厅堂之后,成为当代人文生活升华的契机。”
以主题美术创作带动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俞晓夫认为十分必要。“历史画教学在传统绘画领域里,是学点最丰富、全面、难度也是最高的一门课,是不可替代的。在传统绘画渐渐被边缘化,美术领域如植入历史画教程,对培养学生在沉下来思考的深度上、竞业能力上和人文品格的自我塑造上定是明智之举。”他坦言想以此培养的,还有年轻人对于经典的景仰,“如今图像时代高科技了,同学们完全不必像我那样,可以自己用电脑制作草图,但这不影响我们去崇拜经典,经典绘画的精神永炬。”
俞晓夫《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
俞晓夫平日随手画下的马克思速写,寥寥数笔,炉火纯青

接下来,俞晓夫就打算与自己历史画创作高研班的30多位学生们在改建而成的新画室里,教学相长再进步。这是一个教学平台,其实也生活气满满,竟然还有温馨的开放式厨房,闲适的投影空间,甚至有一条摇头摆尾的沙皮小狗。俞晓夫更愿意将这里看成一个碰撞艺术灵感、交流创作感悟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探讨、摸索的太多了。例如,怎样让这么多值得创作的好题材以人性化的方式落地;怎样加深对于创作题材的理解,不将人物、场景概念化、符号化;怎样借力网络优势、照片合成等手段辅助今天的创作。主题性美术创作过程中,值得进行一些深入、细腻的学术探讨。”他却也特别强调,“我作画时,欢迎学生前来观摩,甚至可以在我画上试试,打个短工也无妨。我和我的学生们,也可以随时聊聊文学、音乐、电影。”他说自己特别欣赏欧洲古典作坊式的传授,有肌肤感、贴切,“许多大师都是这样诞生的”。
“画历史大画,不能闷头画。”俞晓夫透露,满满当当的教学任务,他已为学生定制好。不仅包括课堂写生、深入新疆、陕西一带写生等,还包括出国考察、写生;不仅他将亲自授课,解析世界名画,漫谈造型、创新、透视、构图和创新等,还会邀请来自清华美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当代艺术,甚至包括连环画、插图、瓷画训练。“一年研修班到期,毕业作品肯定会集结展览。艺术能帮助我们定格历史,也能帮我们沉淀下来,最终留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