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抗美援朝中的铁路卫生队伍
梁渤洲/团结报  
2020-10-22 10:53 字号
天津铁路医院参加抗美援朝的医护人员
1950年10月,铁道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指示,组成志愿军铁道兵团(1950年11月入朝)、志愿军铁路工程总队(1951年1月入朝)和志愿军援朝大队(1950年12月入朝)完成保证战时铁路运输使命。
在志愿援朝的铁路大军中,有一支数以千计的白衣战士,他们中的许多人,留在东北,默默无声地扮演着“抗美援朝未过江”的角色,另一部分人跨过了鸭绿江,在战地救死扶伤。他们义无反顾,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贡献。
铁路援朝卫生保障体系
铁路卫生保障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在东北境内建立援朝医疗后方基地,主要任务是将丹东、通化、本溪、长春四个铁路医院改建成接收铁路重伤病员的基地医院,并组建运送志愿军伤病员回国医治的卫生列车。二是在境外志愿军朝鲜铁道军事管理局总局、分局和站段地区,分别设立总医院、分局医院和医疗所,形成为铁路运营职工服务的医疗救护网络。三是为入朝担负铁路抢修任务的志愿军铁道兵团和志愿军铁路工程总队配备卫生队。
卫生保障工作最初由东北铁路总局领导。1950年10月,总局卫生部部长刘夕青着手筹集人员和设备,一方面加强口岸铁路医院建设,提高收治伤病员能力;另一方面开始组建卫生列车。1951年4月,铁道部从天津、太原、济南、上海、郑州和衡阳等铁路局抽调医护人员,组成首批6个铁路志愿援朝医疗队,每队六七十人。由1929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干部,时任铁道部卫生局局长宋杰带队。医疗队到东北后,一部分医务人员跨过鸭绿江,分配在总医院、分局医院和医疗所,为铁路职工进行医疗救护。留在东北后方基地的人员,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到卫生列车工作;另一部分是以医疗队的形式,加强丹东、通化、本溪、长春四个铁路医院的医疗力量,对前方回送的铁路重伤病员进行救治。
战时卫生列车
抗美援朝中,铁路部门组织了卫生列车。卫生列车是专为安全迅速运送志愿军的重伤病员回国医治而设立的。铁路卫生部门为此在人力、物力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运动战期间,卫生列车曾经过鸭绿江去接受伤员,为避开敌机的轰炸,昼夜兼行,巧妙地组织运输。后因战势变化,列车躲避困难,基本上在口岸站接受伤员。1950年首先装备卫生车辆126辆,由9个医疗队担当9列卫生列车任务。随后开行的卫生列车不断增加,至1951年6月达30列。1950年12月至1951年6月,卫生列车共接受任务732次,运送伤病员23.84万人。
卫生列车直接归志愿军后勤部建制与领导,下设卫生列车大队,队部驻安东。下有两个分队部,第一分队部在朝鲜安州,第二分队部在辑安,对卫生列车的生活及行政等事宜直接进行管理和掌握。卫生列车的车长及检车人员由军事管理总局派驻。每列有14辆车体组成(包括餐车1辆、治疗车1辆、伤病员车11 辆、工作人员宿营车1辆),每列可乘载轻重伤病员近300名。卫生列车按连队编制,每列工作人员40-50名,其中卫生人员占60%。设队长、指导员各1人,医生2-3人,护士长、司药、管理员、文书、上士、列车长各1人,护理员24人,炊事员7-8人,检车员、武警各2人。具体执行转运伤病员任务的是卫生列车护送队,负责将伤病员转运回国,途中护理、饮食供应。大多数伤病员病种复杂、病情严重、不能自理,要在工作人员少、停车时间短的情况下完成接送伤员任务,就连年纪小的护士,也要参加抬、背重伤员。在寒冷的冬天,伤员和护士们都穿着大棉袄,有的伤员还打着石膏,背起来有时浑身发抖,但还是咬着牙往车上背。
列车行程需要几个昼夜,车上的护理工作也很繁重。一列车上配备二个护士,伤员都在五六十人以上,需要护理照顾,包括洗脸、喂饭、帮做卫生。任务来时,不分昼夜,行车时,车厢内的医疗处置都有护士亲自处理,有困难要等到停站时才能去请大夫帮助。例如,车停小站,就要下去挑水,帮助搬运药物等上车等。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医生和护士们承担了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家以高昂的战斗热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卫生列车共收到数千封感谢信和一百多面锦旗。1951年元月在沈阳召开的优秀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援朝的铁路卫生工作模范有135名出席了会议,并受到了表扬。
前线救治
1951年6月,志愿军部队收缩在京义、平北两线,为保证铁路运行,抢修任务十分紧迫。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里,又遇罕见的洪水灾害,致使病员大量增加,其中以感冒、肠炎、痢疾、夜盲症为最多,致使队伍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自然灾害的危害不亚于敌人的轰炸的威胁。如工程三大队于1951年7月由满浦线移防京义线定州以北的站区,先是遇到罕见的洪水灾害,接着是8月18日敌人实施“绞杀战”,对郭山、路下、宣川间线路有计划地进行毁灭性轰炸,致使铁路运输中断,形势非常严峻,必须紧急抢修打通运输通路。然而,部队的健康状况却异常恶劣,由于洪水造成的饮用水质污染,卫生环境恶化,蚊蝇滋生,粮食、肉类、蔬菜缺乏,造成营养不良、体力下降、疾病流行;再加上医药匮乏,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致使已病的未愈,新病员又不断增加,造成出勤率大减。
医护人员在医药、器械缺乏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制作器具,并采用一些土办法为伤病员疗伤治病。一大队四中队护士刘炳钧把狗骨头烧成灰,与马齿菜煮汤合用治疗腹泻。三大队一中队助医张玉齐,曾听说过松针熬水可治疗夜盲症,于是就采来松针煮水,自己先尝试,除难喝之外,并无其他不适,于是煮了一大锅汤送给患者服用。有的病员嫌有怪味不肯喝,张玉齐边说服,边在锅台监督,谁不喝不准打饭,这样坚持半月后,夜盲症大有好转。随着医疗、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战士的体质增强了,发病率减少到2%以下,使抢修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出许多舍生忘死救战友的医务人员英雄人物。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的一大队护士刘炳君,1951年4月1日,敌机对清川江桥疯狂轰炸,他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冲进硝烟弹雨中,先后救出7名重轻伤员。重伤员张鸿全的股骨和动脉被炸断,流血过多,处于休克状态,他立即抽出自己的血输给伤员,挽救了战友的生命。志愿军二等功臣、总队医院主治医师梁祖翼,在设备简陋、医疗用品不足,手术器械奇缺的情况下,经常通宵达旦地进行手术。两年多,成功地进行了250例手术,无一责任事故,挽救了4名重伤垂危患者。1951年7月至10月间,清川江桥、大宁江桥、新安州地区遭遇敌机轰炸,他多次连夜奔赴现场抢救,救出25名重伤员,由于及时手术,全部脱险。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了治愈率,缩短患者住院日数,促其早日投入抢修战斗。
粉碎敌人细菌战

1952年1月,美国在朝鲜发动细菌战,用飞机散布各种有毒昆虫及其他带菌物质,2月扩展到中国境内。为隔绝传染,防止疫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保障铁路员工、广大旅客以及人民生命安全,3月,铁道部成立以副部长吕正操为主任的防疫委员会,在中央防疫委员会领导下,指挥铁路系统防疫事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疫情报告、组织、研究、材料、供应、宣传、运输封锁、财务、秘书9个组。铁道部防疫委员会制定了《铁路卫生防疫紧急措施办法(草案)》,强调粉碎细菌战是当时最大的任务之一,要求自上而下建立防疫机构,动员群众广泛开展杀虫、消毒卫生防疫运动;决定以安东、梅河口、辑安、山海关为重点,沈阳、锦州、秦皇岛、唐山、新河、丰台为辅助站,严格进行检疫及消毒、杀虫工作。4月,铁道部在山海关设立总指挥部,下设运输组、防疫组、后勤组;并组建“山海关反细菌战防疫大队”,对通过和到发客货列车进行检疫,对客货列车全面进行消毒工作。
到1952年5月底,铁路部门共检疫客车60余万列,检疫旅客3500余万名,发现病人5142名;组织群众捕鼠18518只,堵鼠洞10453个,清除垃圾18.1万吨;开展预防注射工作,鼠疫活菌疫苗注射112.8万人次,四联疫苗注射121.5万人次。由于广泛发动群众,基本控制了细菌战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各局的传染病发病率比上一年下降,职工病假人员减低。
(原题为《抗美援朝中的铁路卫生队伍》)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