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让体育教育“C位出镜”
倪闽景/人民政协报  
2020-10-21 07:29 字号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体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近期较高的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和不断增高的近视问题,都和体育教育直接有关。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上了,而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应有的价值,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首先,学校体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孩子们去参加体育运动。孩子们是天性好动的,确保孩子们有充分的运动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孩子们就会运动起来。我认为每天一节体育课应该是明确规定,同时保证广播操和课余开展体育比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一个参与体育活动好的条件——专业的运动场馆设施、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和运动后的条件保障,那么学校体育改进就成功了一半。专业的运动场馆和有经验的体育运动指导,能让学生有比较好的体验和内在的激励,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达国家的很多学校在学生参加不同体育运动的时候会有对应的服装,上完课后还可以有沐浴和换装,而我们的体育课学生运动不充分,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怕湿漉漉的身体、浑身汗臭地在教室里继续上其他课。
其次,增强和改进学校体育需要一套好的评价机制。评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目前体育成绩已经普遍进入了中考,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体育成绩是不是一定要进入高考是有争议的,但是对于体育评价的必要性是有共识的。这个评价包含对于学校的总体育人质量评价和学生个人的体育素养评价两个方面。如果学校的体育没有成为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那么学校就会只关注语数外等学科考试科目,少排体育课,甚至挤占体育课。而学生综合素养当中忽视体育素养,那么学生家长甚至学生自己就会把运动安排放在后面,课余时间热衷于送孩子去参加文化补习,而不是积极参与家庭体育或社区体育。实际上,对于体育课时不落实或者挤占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没有解决,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在督导或工作检查时是失之偏软,没有动真格;而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也不是新的要求,之所以停留在口头上,就是谁也说不清什么叫基本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上海目前在推进体育素养测评工作,就是明确了运动技能的等级标准,从此掌握两项运动技能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考核的指标。上海的学校绿色指标测评,则明确把学生身体体质状况和近视率,纳入学校重要的质量指标来考核,促使学校从课程层面来落实体育教育。
第三,学校体育工作需要一次新的全民启蒙。对于体育的内在价值,特别是文件中提到的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作用,并没有形成全民共识,中华民族有相当长的时间,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通过一些政策一方面弱化民众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弱化民众的体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体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大众往往把体育作为运动员的事,而且运动的设施设备人才也没有充分的准备。新时代对于体育工作开展一次深刻的全民启蒙十分必要,要铸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形成崇尚阳刚、力争上游的精神面貌。这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铸造,竞技体育在世界上取得好成绩,往往是一个开端,我国体育健儿争金夺银的时候,往往会对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而这个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发现更多的事实和经验,通过充分的宣传和普及,让大家深刻认识体育无论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最根本的问题是学校校长、老师和家长们没有充分理解适当的体育运动实际上是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我曾经带过一个班级,受《灌篮高手》动画片的影响,到了高三,同学们还是每天去打篮球,结果高考成绩却十分地好。脑科学研究也表明,运动是可以促进大脑发展的,这一点我们显然宣传不够,家长和老师们也不太清楚。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而体育要处在C位。体育工作做好了,德智体美劳才能有根本保证。体育教育实现了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原题为《让体育教育“C位出镜”——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三个关键问题》)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