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委员和本市部分出版人共话“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
文字整理 游思静 潘良蕾/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9-29 11:00 字号
【编者按】9月28日,上海市政协新闻出版界、文史委召开新闻出版界委员座谈会。市政协委员和部分出版单位相关负责人,围绕“守正创新、努力增强上海出版人才新优势”主题展开讨论。会上,7位市政协委员和出版单位相关负责人先后发言,另有6位与会者提交书面发言。
1 重视青年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姜逸青(市政协委员,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

目前出版业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培训和出版高等教育不足、人才待遇普遍不高、青年职业队伍稳定性较差,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对民营出版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难以有效开展等。建议如下:利用上海优质、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有利于出版行业发展的在职培训模式,在课时、学制、内容上为行业度身定制;重视发展培养本市出版技术性人才的职业院校,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等;鼓励本市相关高校、相关院系(专业)对出版文化机构开放进修通道,便于青年出版人的专业进修和科研合作,如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校对业务再造等数据库应用软件研发等;设立青年出版人才库认证制度,制定标准,设立准入机制和支持、奖励制度,对进入人才库的出版人才,通过诸如发放学习培训卡等方式,向相关学术单位购买培训服务等。
2 进一步增强上海出版人才新优势
王为松(世纪出版集团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出版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守正才能创新。“守正”就是要守住上海好的传统,“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厚植新优势、激发新动能。
如何“努力增强上海出版人才新优势”,可以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政治站位。青年编辑必须明确出版使命,德、才都要跟出版工作的基本要求相一致。青年编辑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方针政策。一本书要叫得响,关键还要传得开、站得住,编辑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二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著名学者王元化对档案文献的开发整理提出过12个字要求:补史之阙,纠史之偏,正史之讹。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对编辑工作提出的要求,补书稿之阙,纠书稿之偏,正书稿之讹。编辑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这两年,我们也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媒体融合、转型发展,加强同阿基米德、喜马拉雅、蜻蜓等新媒体平台合作,实现有效传播。 三是加强沟通合作交流。努力提升上海的城市温度,单靠我们自己是不够的,要加强与其他单位、行业的交流。编辑出版工作应该努力打造“让每位作者都有出彩的机会、让编辑积极参与二度创作、让读者切实感受到阅读的温度”,积极创造有品质的阅读,让所有参与者都拥有归属感与认同感。
3 呼唤复合型出版人才
周伯军(文汇出版社总编辑)

当前最为紧迫的人才需求应该是复合型出版人才。
十几年前,我在《文汇读书周报》工作的时候,曾经组织过一次“出版人才高峰论坛”。当时,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即出版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如果说,当年讨论的“复合型”含义,更多地是指编辑工作和经营能力的复合、多种学科背景的复合,那么在今天,这种复合的含义可能更丰富。就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及当前的迫切性而言,既熟知传统出版的情况,又掌握新型出版新型传播的技能,能够将两者融会贯通的人才,无疑是最为紧缺的。简言之,就是多种形式、多种出版能力的复合。建议:一是切实提高出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并愿意以此作为一生的事业;二是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的人才交流,创造条件鼓励新闻、传播等相近行业和专业的人才流动,加大交流和轮岗力度,并引入有新媒体工作经验的人进入出版业,为更多复合型融合型人才的产生创造条件。
4 吸引更多优秀年轻人加入出版业
唐云松(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副总编辑)

对于出版产业而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与科技创新。我们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是靠内容与创新站稳脚跟。文化产业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出版社是意识形态重要阵地,同时也是企业。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生产作用,应建立能对市场作出回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此,要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要尽可能做到职工年收入每年增长。根据相关统计,相比较其他产业,出版业人均创造的利润并不低,但收入明显偏低。
上海是中国出版重镇,改革开放初就有“无沪版书不成书店”的说法。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出版从业者仍然保持着高专业水准,图书在内容上也保持较高品质。但从经营角度来看,上海出版业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要想方设法吸引优秀年轻人加入出版业,以顺应整个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5 为青年编辑成长提供舞台
楼岚岚(学林出版社副社长)

近年来,学林出版社以项目制的方式运作重点图书,取得不错的成绩。最新出炉的图书《在一起》,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一是通过重点项目,锤炼青年编辑的政治素养和出版专业素养。人才培养必须要依托项目。《在一起》项目的两位责编都是年轻人。在高强度的实操中,她们对政治方向、出版导向、编校质量有了非常具象的认识,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锤炼。我们通过三审制等流程规章,适时予以指导,把控风险,帮助年轻编辑顺利完成全流程。二是鼓励年轻人用互联网思维方式“破圈”创新。《在一起》从编辑到上市,时间很紧。青年编辑发挥优势,通过电子书等形式进行了推广,效果非常好。互联网思维是媒体融合的关键,“破圈”更是热词,而年轻人最不缺乏的就是互联网思维。我们应放手让年轻人去闯、去试,引导青年编辑把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工作中,把原本“有意义”的出版工作变成“有意思”的出版工作,甚至变成他们的职业追求。三是锻造青年编辑全媒体出版技能。在今天产业融合的大出版时代,对编辑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
6 编辑要做“杂家”
魏岚(复旦大学出版社医学分社副社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要干好一项事业,首要条件就是热爱。培养一名好的编辑人才,需要注重五大素养:一是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二是要有高超的专业眼光,对学科前沿和动态了如指掌;三是要有待人接物的能力,善于与人打交道;四是要有优秀的职业操守,真诚地对待每一位作者、用心地设计好每一部作品;五是要有良好的市场眼光,懂市场、懂经营、善营销,同样是编辑的重要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地运用好新媒体做好产品推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编辑是“杂家”,需要跨界,是综合性人才。培养出版人才,需要手把手教,从点点滴滴中传授经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言传身教。同时,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对于编辑来说,理论基础和实操经验同等重要。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要经受越来越严苛的考验,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保增长,又要优化选题,必须努力在其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7 创新思维推动红色主题出版
沈骁驰(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与理论读物编辑中心编辑)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底色。我入行以来一直在与红色主题出版“打交道”。记得入行之初,当时我们偏重的是专业性、理论性强的研究著作,而现在更受欢迎的是生动写实的红色故事。当时,我们出版的是厚重的学术成果,而现在更倾向于做“轻薄本”。当时我们只做纸书,而现在纸书只是我们产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一种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也促成了红色主题出版的大众化普及化。我们推出的“红色起点”丛书,就是让作家来讲红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再加上“轻薄本”的装帧形式,符合大众需求,因而,成为我们社“四史”学习教育网红书单中颇受欢迎的品种。之后,我们与阿基米德合作上线有声电子书,通过专业主播的演播,让红色文化可读可听;与静安区文旅局合作开展“作家眼中的红色起点”周周谈活动,通过视频直播,让红色文化有声有色;与市作协、上海图书馆、中共二大纪念馆举办诵读专场演出,通过艺术家朗读作品片段和沉浸式表演,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8 编辑出版人才应具有“三力”
李珺(市政协常委、新闻出版界副召集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出版业反应迅速,广东科技社、湖北科技社率先推出疫情防控读本。世纪出版集团也不断发力,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相关图书45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就出版了11种,其中张文宏主任主编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以权威、及时、易懂易用而受到普遍欢迎,累计印数超过110万册,线上点击、下载数百万次,输出海外版权19个语种,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为全球抗疫提供“中国经验”“上海方案”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内容产业以创新为灵魂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特质就是创新,而创新靠的是人才,所以,出版行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核心的要有“三力”:学习力、洞悉力、沟通力。一是培育学习力。出版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经营活动,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而学科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产品不断迭代,都需要从业人员持续学习、与时俱进。相当的知识储备是我们评判优劣、去伪存真的基础和底气。其实,创新能力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二是培育洞悉力。涉及职业敏感度,策划编辑需要具有敏锐的嗅觉、独到的眼光,预判发展方向、把准市场的脉搏,洞悉力不可或缺。三是培育沟通力。要建立与作者的良性互动、相互信任的关系。
9 努力构建出版业新格局
朱少伟(市政协十二届委员,中福会出版社原编审,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浦东作家协会副主席)

商务印书馆是早期中国民办出版机构的杰出代表。该馆难能可贵之处包括:一是率先建立了涵盖从幼稚园到高中的现代教育概念和教科书体系;二是引进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三是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公司制度契合和接轨。
商务印书馆的迅速发展,与注重培养、扶持出版人才分不开。第一,该馆全力支持编辑创新,如中国少年儿童长期阅读的只有《三字经》《神童诗》等,供职于商务印书馆的孙毓修建议改变这种状况,他在1909年3月着手主编“童话”丛书,这套大型丛书面世后,立即成为最畅销的儿童读物。第二,该馆大胆重用有才新人。第三,该馆积极为职工创造学习条件,如在1909年把资料室扩为涵芬楼,后来又兴建混凝土大楼即东方图书馆,逐渐收藏有古籍宋本近130种、元本近180种、抄本460种、地方志2600多种等,也属全国最大的私立图书馆。
上海出版业源远流长,并很早就开始崛起,堪称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如今,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的产业融合趋势,上海出版业一定能构建新的产业格局。
10 培养有担当的专业化出版人
李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

同其他行业快速发展一样,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结合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出版业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出版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和要求,不断提升出版人才的培养质量。
新技术兴起与广泛运用、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都对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出版人才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首先是出版的专业化程度,包括精准化选题策划能力、高品质内容挖掘能力、精细化编校能力、高水准新技术运用能力、高层次宣传推介能力等,保障出版产品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和传播质量。其次是复合型数字出版能力,要培养对海量信息的发掘能力、优质内容的策划和整合能力、对数字内容经营管理运作的能力、跨媒体出版技术的运用能力。此外,要具备国际视野。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切入点,着力培养能够驾驭国际内容生产组织、国际营销传播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强化我国出版业的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能力。新时代的出版人才,是“工匠”“创意策划者”“文化建设者”“文化传播者”,是有情怀、有格局、有技术、有担当的专业化出版人。
11 提升职业认同 弘扬敬业精神
高云松(上海市编辑学会秘书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审)

编辑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编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职业认同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出版业的发展是编辑职业认同的信心源泉。要提升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既要大力提倡编辑职业精神,弘扬敬业精神,还必须不断提升出版行业的社会影响和地位。二是职业认同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正确的职业认同是编辑职业发展的前提。编辑工作必须回归初心:纵向而言,要做好文明的传承;横向来看,要做好文化的积累,最重要的是在出版物内容创造中积极发挥编辑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打造不愧于时代的文化精品。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编辑工作,选择编辑职业。三是个人职业发展与单位培养的关系。编辑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可以说是编辑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要求青年编辑具有发展意识、学习意识和转型意识,也可以说是出版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给予明确的规划指导,制订合理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将每一位编辑的力量凝聚成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12 培养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队伍
朱妙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办主任)

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出版工作者必须直面科技发展给出版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包括出版的生产流程、产品形态、传播方式、服务定位、质量体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可以说,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已经逐渐上升到出版人才的核心能力领域,其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打破了出版学科知识结构的原有体系,新技术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正在成为一项基本素养与能力,并且其地位与日俱增。新技术支持下的出版物形式不再仅仅是服务于内容,内容与形式的边界越发模糊并紧紧融为一体,形式增添了内容的含量与价值,成为内容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网络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推动着整个出版产业的快速变革,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只有不断提升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建立公平公正创新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把好人才观,做好人才管理体系建设,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容应对数字浪潮,以更好的姿态和更大的优势迎接更大的挑战。
13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出版业发展
顾莉丹(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编辑室主任、第二届宋云彬古籍整理青年编辑奖获得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立足发挥自身学术特长和品牌特色,积极推出学术精品,全力打造学术高地。一直以来,本社很重视编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如上海古籍出版社每年都会对新进员工进行社内培训,让青年编辑认识古籍社的历史、现状及任务,了解岗位工作内容及规范,熟悉各个部门之间的对接和流程,掌握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鼓励年轻编辑参与大型重点项目的运作,让其在压力中获取实践经验,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个人潜力等。以上都是我们社在专业型编辑培养方面的传统做法。针对现今出版融合新形势,我们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如何将优质的学术内容推向市场、使传统文化普及化?如何通过设计呈现最佳内容、使得读者通过阅读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美感体验?如何结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准确地将产品卖点宣传到位?
近两年,本社新进的编辑都特别有想法、有干劲,他们关注新事物,熟悉新媒体,紧跟时代步伐,给大家带来很多思想碰撞的火花。因此,除了重用专业型编辑,更要注意综合型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守正创新”要求出版社一方面要坚持良好的传统,另一方面更要寻求突破、取得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出版环境。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