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刘功润委员: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加快培养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徐汇区政协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9-18 15:28 字号
刘功润
徐汇区政协委员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
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根本在于要有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创新实践。
时代奔涌向前,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席卷全球,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加速演进,使得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加快科技创新,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根本在于要有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创新实践。
科技创新要突破思维桎梏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创新引领巨大变革的新经济时代,只有顺应科技创新、观念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潮流和趋势,国家、企业和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不能忽视新科技浪潮整体性、结构化要素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势深度生成、深化进程中的巨大催化作用,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5G、大数据、云计算、量子科技以及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构成的全方位创新实践,推动着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阶段快速转变。
这种时代的狂飙之声,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我们,在一个创新主导的世界里,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状态,何其可贵。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追赶科技浪潮,比如硬核的芯片技术,一定要在“卡脖子”技术问题上实现突破,真正用“中国智造”引领中国经济新的未来。另一方面,要关注更深刻的思维突破问题。我们需要回答时代之问: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思维?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在创新的思维上突破桎梏,那就很容易走老路,“从0到1”的源头创新就难以实现。
如何培养科学的创新思维?
中国的所有问题都要靠发展得以解决,而高质量的发展绝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只有深刻把握“创新”要义,以科学的创新思维作为指导,才能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把握好“积极扬弃”这个前提。
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从现实的语境看,我们今天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创新实践,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而应该是在一定工作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创新,不能不认“旧账”。如若一搞创新,就重来一套,那“创新”就永远只能从“原点”出发,永远是在打“地基”、盖“底楼”。应该看到存量与增量的互动关系:所保持或坚持的存量部分是增量的起点,为增量创造条件和基础;增量的不断积累又会转化为新的存量,并反过来促进原有存量的增长,形成新一轮增量。存量和增量的互动是我国渐进改革的一大特点,它也应该成为指导各项事业的总原则。
基于这种创新思维方法论,我们应该意识到,无论当前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方位上,无论当前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国际国内大变局,无论是“关键时期”“特殊时刻”抑或是“前所未有的大挑战时期”,我们都应当首先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过去的工作,积极“扬弃”,实现合理传承。
二、不搞“推倒重来”,绝对不是意味着要机械地重复走老路,而是要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前进”和“超越”。
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人们社会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变化,针对工作中出现的“空白点”和“盲区”,运用创造性思维,积极探索出新机制、新途径、新方式。例如,近几个月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今天倡导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绝非是对多年来改革开放道路的背弃,而是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大格局变化的科学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
三、科学的创新思维,关键还在于强化创新的“定力”。
一般而言,创新的过程是“寂寞”而“漫长”的,守得云开见月明。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发展的速度会慢一点,但由于其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这样的发展才是真实的、靠得住的,才是人们所期盼的。坚持创新的“定力”,就不能追求“快”字当头,更不能一说发展就是加大投资、开工上项目;不能只考虑经济活动的活跃与表面的繁荣,却不管背后的实际效益;不能只考虑工程项目本身的短期利益,全然不顾资源、环境等隐性代价。说到底,就是要保持创新创业的“初心”,不能只关注财务报表、急于求成。否则,创新就有可能“折戟于半途”,或是被“异化”为某种噱头而名不副实。
四、好的创新思维还必须体现在“接地气”和“抓落实”上。
创新不是天马行空,不能停在天上画蓝图,而是要有目标导向。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为解决实际难题而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接地气的创新要“真枪实弹”,创新研究和创新性项目要落地有声。如果没有现成经验和惯例可循,那就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要拿出可操作的方案。现在,一些创新专利发明出来就束之高阁了,创新性设计根本就没法付诸实践。这样的创新显然是不成功的。因此,科学的创新思维不能虎头蛇尾,必须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考虑可行性,要重视落实、重视执行,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地去做,部署了的工作就要一抓到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历来有不断革新的传统,与时俱进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身处大变局之下,我们的创新必须摒弃投机的心态,要敢于啃“硬骨头”“动真格”, 务实创新、砥砺奋进,从而以更昂扬的姿态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管卓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