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思想建设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沪创办《共产党》月刊
邵唯/浦江纵横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9-21 07:40 字号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对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进行改版,使它从1920年9月起成为“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继而,鉴于缺少党组织内部读物,以及各地共产主义者亟需理论研究园地,遂决定再“另行出版《共产党》月刊作为秘密宣传刊物”。
对于这件事情,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沈雁冰的《我走过的道路》回忆:“那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忙着筹备出版一个党刊,李达任主编,我一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按:指共产党早期组织,下同),他就约我写文章。这党刊后来取名《共产党》。《共产党》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出版的第一个秘密发行的党刊。它与《新青年》的分工是,它专门宣传和介绍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第三国际、苏联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消息。写稿人都是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李达在著述
1920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共产党》月刊在沪问世,李达担任主编,它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理论机关刊物,在全国秘密发行。创刊号上,陈独秀撰写的《短言》指出:“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中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在随后的《短言》中,又直截了当地表明:“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二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二是政治的使命。”
《共产党》月刊系铅印16开本,每期60多页,封面上方以大号字配以英文“Communist”(共产主义),开辟“世界消息”“国内消息”“中国劳动界消息”等栏目,每期卷首都有社论式的千字《短言》。该刊第一次在中国树起了“共产党”的旗帜,第一次响亮地喊出“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该刊着重宣传列宁的建党学说和关于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建党经验,批驳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探讨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坚定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念。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为之撰稿、译文,一概不署真名,如李达用“胡炎”和“江春”,李汉俊用“汗”和“均”,沈雁冰用“P生”,施存统用“CT”。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主持下,《共产党》月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政治宣传紧密结合在一起,既发表探讨党的基本理论的文章,也登载《国家与革命》(第一章)和《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列宁的历史》《美国共产党党纲》等一系列文献;而且,还报道过上海、唐山等地的工人运动,对正在兴起的工人运动进行指导。它不仅向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提供必读的教材,也成为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颇受欢迎,每期最高发行量达到5000多份。李大钊组织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曾在一份《通告》中向会员和进步学生推荐该刊;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则称赞道:“上海出的《共产党》,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共产党》月刊第一期
在《新青年》杂志和《广东群报》上,多次登出“《共产党》月刊社”的文章要目。然而,为了防备遭破坏,《共产党》月刊编辑部地址不公开,它先设于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后迁至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即中共二大会址)。《袁振英的回忆》说:“我们还在新旧渔阳里两处(按:应为老渔阳里)出版了《共产党》周刊(按:应为月刊),总编辑部设在《新青年》杂志社中,李达、陈独秀和我都参加了编辑。当时因对外不用《共产党》之名,故曾以《康敏主义周刊》(英文共产主义的译音),《无政府》,《安那其》等封面出版。《共产党》周刊,实际上是上海共产党小组的机关刊物。”袁振英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笔者对他以上的回忆曾作考证,发现这并非事实:现存的全套《共产党》月刊,每期封面内容和风格一致,除了正式的中英文刊名,还有定价和出版日期等,从未印过“康敏主义周刊”“无政府”“安那其”之类名称。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人的回忆出现偏差也情有可原,只要认真甄别即可。
当年李达主编《共产党》月刊冒了很大的风险,如第三期付印前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突然来进行干扰,并将重要文章《告中国农民》搜去;他愤怒地在空白页印上“此面被法巡捕房没收去了”,这是党刊以“开天窗”形式揭露和抗议敌人压制言论之始。
《共产党》月刊共出版六期,最后一期印着“1921年7月7日出版”,而所载罢工资料则涉及8月的事情,所以它应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停办的。马林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提到:“由于内容相同,我们试着让《新青年》与《共产党》月刊合并为一个刊物。在我离开以前,《共产党》已停止出版。我同党的领导机构就出版一种政治周报问题商量了数次,可是这一计划直到今年四月尚未实行。”这证明,《共产党》月刊停办的原因,是曾计划将它与《新青年》杂志合并,以便筹办一份新的“政治周报”。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讨论过党报问题;8月,中共中央在西湖会议上决定创办一份权威性的刊物,广泛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9月13日,第一份公开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在沪问世,系16开本,刊头下标明为“周报”。蔡和森作为主编曾在《敬告本报读者》中申明,《向导》是“中共政治机关报”,又是“中国民众的喉舌”,“是真正代表中国民众利益的报纸”,“是中国劳苦同胞的忠实好友”。这样,此前“《新青年》与《共产党》月刊合并”并“出版一种政治周报”的计划,最终仍实现了。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