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初心之地老渔阳里的往事
朱芳/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8-14 10:14 字号
在上海繁华的商业旅游街淮海中路的南面,有一条并不宽敞、显得幽静的马路——南昌路(100年前叫环龙路);在这条马路上,有一条普普通通的石库门弄堂——渔阳里;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20年代,这条弄堂曾经是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聚合点,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从南昌路的渔阳里到兴业路树德里的中共一大会址,距离只有短短的一千米;从1920年春到1921年夏,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多。但是,改变中国历史“开天辟地”开创“新天地”的前奏,在此地吹响;引领中国历史走向的许多重要人物,在此地交会;中国最早授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陈独秀、毛泽东、李达、李汉俊、俞秀松等身影,在此地忙碌穿行;忙碌的背后,中国共产党的许多“第一”,在此地诞生: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第一个工会、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从此地播撒出去的点点星火,汇聚成革命的火种,迎来全国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点亮全中国。
100年前,也就是1920年的一个春天,一位身着长衫的中年人,带着行李走进了环龙路上的老渔阳里2号,这是一幢两上两下的老式石库门房屋。
这个人,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
当年的老渔阳里其实并不老,整条弄堂建成才7年,只是为了和1917年建成的新渔阳里区分开来,而这样称呼的。老渔阳里2号,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寓所,一正一厢的两层石库门,在当时是时髦宽敞的住宅,陈独秀到了上海以后,就在这栋房子里住了下来。
随后,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建党准备工作和活动在此展开——
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杂志,由北京转到上海在此地继续编辑出版;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在这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1920年5月,陈独秀在老渔阳里2号发起建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个时候,毛泽东从北京来到上海,曾经到陈独秀寓所拜访,两人深入交谈,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后来,毛泽东在陕北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在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我和陈独秀讨论着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在我一生中,这一转变的时候,可以说他对我的印象是极深刻的。”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老渔阳里2号聚会,决定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若干条文;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也被称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由陈独秀担任书记。随后,陈望道、杨明斋、李达、邵力子、沈雁冰、林伯渠、李启汉、袁振英、李中、沈泽民等先后加入。成员们常在此开会,讨论党组织工作和工人运动;大家还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与此同时,《新青年》改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
1920年年底,陈独秀去广州,陈望道接任主编。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编辑部设在老渔阳里2号;《共产党》月刊第一次在中华大地树起了“共产党”的旗帜,阐明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老渔阳里2号,还是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一大”期间的“秘书处”。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沪,并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商议,决定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李达、李汉俊同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在北京的李大钊通过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他们致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委派代表,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起草并刻印有关文件。
今天,老渔阳里的门头已经看不到了,现在是南昌路100弄,位于思南路和雁荡路之间,和102弄共用一个入口。走进弄堂,右边第一排房子是1号,再往里走,就是2号。1952年秋,南昌路100弄2号建筑被修复,曾作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二馆对内部开放。在底层厢房东墙仍有昔日镶嵌的淡灰色石碑,上面镌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央工作部,领导当时党的日常工作。1921至192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部在这里成立,毛泽东同志也曾一度在这里工作。”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党史的研究尚未深入,碑上文字虽有不准确之处,却清晰显示了它曾是最早中共中央局办公地点。
这是一栋让人肃然起敬的老房子。近百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如惊雷、似闪电,划破漫漫长夜,唤醒沉睡的人们,一个崭新的先进的政党在此孕育。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在离此地不远处的望志路106号诞生,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