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人民城市为人民,呼唤治理能力
伍爱群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7-01 12:40 字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要求,回答了城市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端红色初心。上海这座城市,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初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更成为无数后人继往开来的奋斗所在,不断诞生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不断涌现激荡人心的奋斗故事。烽火硝烟的上海解放战争,为“把城市及财产完好交还给人民”,解放军以“硬碰硬”的伤亡代价把战火放在外围,以“战争史上的奇迹”守住了城市及市民日常。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的愿景融入基因,初心在城市建设中“一棒接着一棒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传承与见证。2020年6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上海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表明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以共治为方式,以共享为目的,努力打造一座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牢记使命嘱托。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提出,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城市是文明的展览和容器,具有多维属性和多重功能,或是财富聚集,或是人口汇聚,或是文化源泉。人民,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等方面,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呼唤完善治理体系,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海市采取多种措施,用微更新让老式社区更加宜居,用精细化服务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努力为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把更多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留给人民,建设好“生活秀带”;让城市不仅有风度,而且更有温度,让群众过得更幸福,不断增强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安全感。
践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执政宗旨。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场所,饱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建设人民城市是社会主义制度赋予城市的使命,是城市治理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城市生活有多丰富,城市治理就有多复杂。从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建设到运行、服务和治理,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从整体“写意”到局部“工笔”,从提升“硬件”到增强“软实力”,都要回应人民需求、尊重人民首创,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要,防止“重发展轻民生”“重建设轻内涵”“重面子轻里子”等倾向,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建设人民城市,关注人的需要、诉求是应有之义;人民是上海经济育新机开新局的最大本钱,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从浦西床浦东房的对比,到北外滩的规划,试图构建与陆家嘴、外滩组成的“黄金三角”,是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见证。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就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坚持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向世人展现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气度,更好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就要坚持全球视野、对标世界、更高站位、更大突破,以不懈攀登、不断超越的志气心气,拿出引领性的思想理念、标志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的创新突破、带动性的战略举措,开拓城市建设新境界;就要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接纳新观念、包容新事物、支持新创造,推动涌现更多激荡人心的奋斗故事;以不一般的精神、不一般的品格,展现不一般的担当、实现不一般的作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上海这座城市展现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展示中国道路自信;就要不断深化开放、引领开放,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写好浦东新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大文章,建成国内外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展示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筑牢安全底线,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应对风险挑战,建设韧性城市,确保城市运行安全顺畅,更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防为主、以控为要,完善城市安全预防体系,提高突发事件特别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牵引,推动相关部门职能整合、业务流程重塑、体制机制优化,确保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运行更顺畅、更高效、更可持续。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受用。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持续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构筑起个人防护、主动检测、哨点监测、流调追踪、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链,严格菜市场、冷链运输管理,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确保将生命至上的总书记要求落到实处。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经济繁荣是城市活力体现,更是人民共享基础。加大新一代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传统“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培育在线新经济,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用好金融市场特别是科创板优势,更好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供应链绿色化,畅通经济循环、社会循环,开展更高水平的区域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建设。扩大和引导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绿色转型升级。畅通渠道平台、完善协商民主、加强基层治理;坚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搭建更多民意“直通车”、公众“议事厅”;传递文明新风,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文内涵,营造文明新风尚。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自治共治中的领导作用,强化街镇、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人民城市建设,在路上,“赶考”在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为城市发展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根本保证,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治理;要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更大力度为基层减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抓推进抓落实上来。既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为人民提高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绣出上海的靓丽品质品牌。
(作者简介:伍爱群,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知联会副会长,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教授。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专家。)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