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评论
  • 收藏
重固与江南何氏名医
董波/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6-24 07:04 字号
重固镇位于青浦区东北部,北青公路北侧,其老镇区沿通波塘两岸南北延伸,镇上至今保存有南塘桥、法会庵等古迹。现在的重固镇以拥有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而著名。其实,重固在历史上真正能够享誉一方并至今仍可引以为傲的是,它曾安顿过一支江南名医世家——何氏家族
江南何氏世医家族源出汴梁,随宋室南渡至江南,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绵延800余年,传世30代,编撰各类医著130余种,在中医世家中也属少见。
江南何氏世医家族南渡后先落脚镇江,其中一支继而南迁至华亭县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又于元至正年间迁居云间(今上海松江区)。明万历年间,分出一支移居奉贤庄行,清康熙年间,庄行支中的何氏二十世孙何王模移居青浦簳山(今北干山),因青龙镇在青浦立县后划属青浦县,故光绪版《青浦县志》记载何王模迁居本县为:“还居簳山。”至清嘉庆年间,何王模的孙子何世仁(为江南何氏世医第22代)在其晚年移居重固,遂为何氏世医青浦重固支开端。这一支中的佼佼者以何世仁(字元长)、何其伟(字韦人,又字书田,诗人长子)、何长治(字鸿舫,其伟三子)祖孙三代最为著名。
江南大地,不仅富庶秀美,而且具有温婉、雅致、务实的文化特征。居住于重固镇的这3位江南名医,不仅继承了何氏祖训和医术,而且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毓,为人处事处处弥散着江南君子的行为风尚。
亦医亦儒,技文俱佳。3位名医医术高明,在继承祖传医技的同时,也都各有自身发展的专长。嘉庆《松江府志》称何世仁“尤神望闻之术,活人无算。居簳山草堂。门前舟车恒塞,衢巷不通”。著有《伤寒类辨》《治医要言》《福泉山房医案》等传世;何其伟《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小传》称其“起疾如神,为嘉道间吴中名医之冠”,编著了《医学妙谛》《世济堂何氏医案》《救迷良方》等著述;何长治“擅内科、外伤病”“尤长医理,立起沉疴,时以国手推之”“门外河滨舣舟如蚁,皆远方之乞诊而来者”,留存有《何鸿舫手术方笺册》《重固三何医案》(下卷)、《医人史续传》等。
3位名医自幼攻读诗书,精治文墨,有儒医风范。何世仁曾“工篆刻书画”。何其伟早年为诸生,曾拜王昶(青浦人,清乾嘉年间著名学者,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工诗文),成年后不仅为名扬一方的医林高手,而且喜好诗文,很有文采。他的社会交往均为当时的知名学者或文人,如王惕甫、吴谷人、龚自珍、阮元、梁同书、钱桐等。地方史籍记载“其伟幼解四声……诗效陆游。以诗文与当世名流交”,“其经济文章亦推崇当时,特为医名所掩耳”。晚年编有《簳山草堂诗稿》《忝生斋文稿》等。何长治字、画俱佳,所开药方墨迹时人以为艺术珍宝,视若拱璧。据传,民国初年时,仍有人在上海古玩市场求购,“每纸有售至数元的”。
待人接物,温润如玉。3位名医生活于温文尔雅的江南市镇,儒雅温和的生活态度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据传,何世仁“仗义疏财之事不少,窭人来诊,恐其不能自给,还助以药饵资。遇到不治之症,‘必婉言以慰之’,俟其出,密告其从者以不治状,而反(返)其币”。何长治在重固行医时,家设寿山堂药店,常备药罐碳炉,免费以助病家,贫无药资者,除了不收诊金外,还在药房上加盖“免费给药”的图章,可在寿山堂药店免费领药。据说,他的药案旁放有一只钱斗,里面总放有数串铜钱,每遇贫困病人,除免费诊病给药外,还常取铜钱送之,让他们买些“过药”(指服药后使用的小零食)吃,以减少中药服后口中的苦味。
何其伟当年于重固河西街行医处
3位名医平时为人也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簳山何氏族谱》中记载何世仁平生“视金钱如泥沙”,仗义疏财,其友人化了20余年收集编纂而成《陈忠裕公全集》,当出书时需要钱财向世仁求助时,世仁“欣然许诺”。何其伟在其行医期间,收入维持在一个比较不错的水平,家庭经济条件较丰裕,他常资助宗族中人,在其晚年还出资一百两银子送葬同高祖之兄弟之辈久厝棺木十二具。
追求生活,精致惬意。何世仁晚年迁居重固镇,筑房于福泉山侧,奉母居住,因而自号福泉山人。何其伟晚年也同其从弟何其超建房于重固镇,因宅门前正对有7株榆树,故名其宅为“七榆草堂”,清代著名画家王学浩、改琦都曾为之作画。后人评说:人常以“槐、梅、竹”名宅,以彰其德。其伟独以宅门对榆树数七而名之,不以德自诩,足见宅主不落俗套。
何氏世医家族在重固的这一支,以何其伟享誉为最,而其中尤为时人和后世传扬的是他与林则徐的交往和友谊。
林则徐于道光十二年(1832)出任江苏巡抚,衙门署所姑苏城(今苏州市)。是年腊月,林则徐夫人罹患肝病,经友人推荐,林则徐差人持请柬专程赶往重固,特邀何其伟赴姑苏为夫人诊病。何其伟见林则徐书文“意甚真挚”,遂不顾自己已年近花甲,冒着酷寒连夜飞棹赶往。经审慎辨诊,对症下药,很快治愈了林夫人的病。何其伟妙手回春的医术让林则徐大为赞叹。半月后,何其伟再赴姑苏为林夫人复诊,林则徐诚恳相留其伟十余日。其间,林、何二人得以“把酒畅叙”。在听闻其伟对地方国计民生问题的看法后,林则徐诚恳嘱其伟详细写出。何其伟于是将平日对时事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条列出,仔细解析,归纳成《东南利害策》十三条,其卓见很令林则徐欣赏。
道光十三年(1833)三月,林则徐患软脚病,不能自在行动。何其伟得知后赶赴林的署所,亲自为林则徐煎药、针熨,令其很快康复。
林则徐深恶痛绝吸食鸦片之风,以坚持主张禁烟闻名于史,并主张用药物来帮助同胞戒烟。在其伟逗留署所与其相处期间,林则徐将其心事诉询其伟。为林则徐为国为民之心所感动,其伟当仁不让为之分忧,撰写了《救迷良方》,专门献计一笺“戒烟方”,其中包括鹊丹等十八味中药。林则徐对这药方极为重视,在以后的湖广总督和赴粤钦差任上都积极推广药物戒烟。此方被民众称为“林十八方”,却很少有人知晓此方乃一位吴中名医的奉献,以及药方背后林、何二人的相交相知!
林、何二人一为官,一为民,能相互欣赏并成为知心者,在讲究交往“门当户对”的封建时代确属难能可贵。何其伟60岁生日时,林则徐专撰一联赠其伟:“读史有怀经世略,捡方常著活人书。”
何其伟七榆草堂落成,林则徐专门题写了门额“七榆草堂”及两侧楹联:“橘井活人真寿客,簳山编集老诗豪。”并遣专人送上家门。
何其伟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时已升任湖广总督,当听到其伟病逝的消息后,林则徐抑制着悲痛,书就一首七言诗,寄予其伟之子何长治,以示对老友的追思:
先生精医不言医,酒酣耳热好论诗;
小沧浪馆昔联呓,题笺斗韵相娱嬉。
韵华弹指逾五载,我历荆襄青鬓改;
别来未寄尺素书,只道灵光岿然在。
今逢姚令共泛舟,始知君作蓉城游;
欲摇黄鹤一凭吊,楚天木落空悲秋。
惟君推解遍乡里,鸿雁哀鸣少流徙;
清门累世泽孔长,何况克家多令子。
云旗摇飏泖水东,簳山之色长葱茏;
岂徒方技足千古,盛世应归文苑中。
【清】林则徐赠何书田联
细观江南何氏世医青浦何氏这一支,曾经在重固和簳山两地迁移居住。簳山,就山名是指今日青浦赵巷以南的北竿山,现在的地理位置是青浦、松江两区交界处。历史上曾归青浦县。可能因为何氏世医青浦支的祖屋在簳山,何世仁晚年迁居重固镇,但何其伟好像并没有完全放弃簳山的住宅。他不仅自号“北簳山人”,把自己的诗作编纂成书,名《簳山草堂史稿》。何其伟曾为其师王芑孙治愈了风痺症,王芑孙为表示感谢召集了一帮文人弟子齐来何其伟的簳山草堂拜访,逗留竟日,吟诗作赋。可见何其伟行医其间也在簳山、重固两地居住。簳山与重固两地沿着通波塘分居南北,相距约十里,以船代步约一个时辰。沿着通波塘北抵吴淞江,南临松江城。无论是医家出诊或是病家问诊都较方便。在此,我不得不感叹江河给予江南的便利了,在农耕时代,没有城市的能级之说,市镇如满天星斗般地镶嵌于江南大地,而江河湖荡却像经络血脉,输送着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一代名医从而安栖于某个江南小镇,却又能将自身的医术播扬于江南乡镇,名动吴中!
由此,又想起了余秋雨《江南小镇》中所说: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何氏祖孙三代,在坐落于福泉山麓的宅第里,将医术、医德、医名循着江南的小河小桥传播于周边,留下的医案分析、经验总结,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至今仍为后世敬仰。江南小镇这种超越地理空间的影响,着实让人兴奋并孜孜以求个中之奥秘!
 (作者系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8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