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有条“报馆街”:从这一街巷的浪潮上,体会着时代的脉搏
张文/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5-27 09:08 字号
“集中消息望平街,报馆东西栉比排。”当时,上海的《竹枝词》是这样描绘望平街的。望平街,因这里报馆集中,故又得名“报馆街”,在今山东中路,从福州路口至南京东路一段。这条长不过200米、宽约10米的小马路,曾是上海报业中心。
望平街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上半叶,当时共有四五十家报馆集中此处。上海滩最有影响的三大报馆都设在望平街附近,在望平街和汉口路十字路口,西侧是申报馆,东侧是新闻报馆,时报馆则设在望平街南侧的福州路上。清末民初数10年间,每天清早,报贩云集望平街,成捆的报纸从各报馆运出。
报馆为什么会汇集到望平街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其所处的位置。因租界言论、活动都比较自由,离繁华商业区又不远,采集信息方便,而附近福州路等地书馆林立,文风颇盛,所以被看作是理想的“新闻一条街”所在。此外,这里相比外滩,地价便宜不少,因报业本钱都不大,所以各地报人遂纷纷会聚于此。
此外,“报馆街”在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报纸问世,也正因如此,望平街才能逐渐成为当时上海的新闻中心。戊戌变法时,这里有《时务报》;到辛亥革命时,有《苏报》《国民日报》,还有于右任相继创办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等;五四时期,《时报》《申报》《新闻报》等又相继报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介绍马克思主义。
正如知名报人曹聚仁所说的:“短短望平街,代表着西风吹动以来的中国文化,从这一街巷的浪潮上,体会着时代的脉搏。从启蒙运动以来,每一个和政治动向有关的人物,没有不在望平街上留下他们的足迹。”也许这就是报馆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吧!
责任编辑:王敏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