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疫情与国家应对
李洪河/团结报  
2020-02-27 14:42 字号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严重局面。当时,威胁人民生命与健康的主要疫病是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
其中,鼠疫是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对社会造成危害性极大的烈性传染病。新中国成立不久,华北地区察哈尔省察北专区即发生了大规模鼠疫暴发和流行,这次鼠疫于1949年7月中旬发生,12月5日被扑灭,蔓延300余里,计有鼠疫患者69人,死亡66人,给当时的华北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威胁。另一种烈性传染病是天花。据统计,1950年,全国天花患者达4万余人。根据1950年湖南岳阳的调查资料,当地13.6%的人患过天花;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的天花患者竟占全区人口的70%-90%。此外,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在我国流行最广、危害性最大的五种寄生虫病,以血吸虫病危害尤大。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相关卫生防疫部门的大规模摸底调查,证实血吸虫病流行区遍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324个县、市,流行范围北至江苏宝应,南至广西横县,东至江苏沿海地区,西至云南剑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回顾性调查,当时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江西丰城县白富乡埂头村原有张、朱、熊、刘、孔等18姓1400余户4000余人口,耕地6000亩,因血吸虫病危害,1949年全村仅剩一个寡妇和一个女孩。由于上述疫病的流行,广大疫区出现了人口减少、生产下降的现象;严重的疫区甚至房倒屋塌,田园荒芜,家破人亡,村庄因之衰败凋敝。其中的原因,除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大量疫病残留、疫病本身所具有的传染性,以及新中国初期医疗条件较差,各地群众迷信现象普遍存在之外,广大民众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蚊蝇跳蚤孳生,也为疫病流行提供了方便条件。有资料显示,新中国初期几个大城市的很多群众聚居区,如北京的龙须沟、武汉的熊家台、天津的万德庄、南京的五老村等,卫生条件差,秋夏之间蚊蝇成群,各种传染病因而流行。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重疫情,中共中央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开展卫生防疫宣传
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帮助群众解放思想,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如1949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编写了《防疫宣传大纲》《防疫工作手册》《鼠疫宣传漫画》等,编辑了《论医务工作者的道路》《东北防治鼠疫总结》等4种,编辑《东北日报》卫生专刊17期,出版各种书籍11.4万部,宣传效果很好。
建立应急反应机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虽然缺乏疫病应对的经验,但面对疾疫侵袭,很快摸索并逐步建立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应急反应机制,包括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提高免疫率;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对各种疫情及早报告、及早治疗、及早隔离,防止传染和蔓延;实施快速有效的疫区处理,加强交通卫生检疫等等。新中国初期东北卫生部所属鼠疫防治院在处理人间鼠疫流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直至1955年内蒙古在45处鼠疫疫区处理问题上都基本参照进行,迅速扑灭了疫情。
初步建立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既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卫生防疫队的组建和派遣,还包括全国各地基层卫生组织和各专业性防疫机构的建立和完善等,都是这一时期国家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根据全国疫情流布的紧急情况,及时成立中央防疫总队,前往河北、天津、皖北、苏北等地,结合当地形势开展卫生防疫及相关调查、宣传和环境消毒等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开展清洁卫生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家贫弱的经济条件和各种疫病急需救治的情况,需要党和国家迅速做出反应,拿出办法。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在积极进行国家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扑灭各种病媒虫兽,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疫病流行的外在诱因,减少和防止疫病的发生。其中,主要包括1949-1952年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后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等。持续不断的清洁卫生运动,对于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消灭疫病、移风易俗,都有着良好的促动作用。
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新中国初期的疫病防控取得了重大成就。鼠疫、天花、霍乱以及其他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相应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人民群众因疫病造成的死亡和损失也日趋减少,从而有力推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事业。
(作者李洪河,系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阶段性成果,本文原标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疫情与国家应对》)
责任编辑:张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