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连开六场座谈会,集中研判疫情对经济影响
政协头条记者 黄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2-21 09:58 字号
2月18日至20日,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接连召开6场“新冠肺炎疫情对本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研判”专项调研座谈会,分别邀请本市职能部门、部分企业相关负责人到会介绍情况,分享行业信息与应对策略,提出应对疫情影响、提振上海经济的对策建议。
2月18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海关、民建上海市委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到会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建议。
疫情发生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时期,应对的复杂程度将比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更大。部分与会者认为,有效的应对方案不仅需要财政、金融等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微观层面因地制宜的精细化创新。要将应对疫情、促进复工复产、维护就业的措施与深度优化营商环境结合,更多鼓励、授权基层职能部门和产业园区改革创新,方可收到见效快、副作用小的效果。
疫情发生在上海乃至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的时期。一方面,全球经济因中国遭遇疫情备受压力,另一方面,中国也要奋力防止因全球产业链崩断而造成经济运行失速。部分与会者提出,未来对产业结构的思考,除了比较优势的发挥、投入产出效益的比较,可能还需适当考虑产业链上下游在空间上的集中,以及引进产业单元化整合的概念,以增强应对各种自然、非自然压力的能力。与会者认为,疫情当前,对产业形成压力固然是主要矛盾,但“危”中确有生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5G通信、在线服务等产业面临的机遇也是显而易见。
还需平衡好阻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关系,决不能功亏一篑。与会者提出,全国已有数地发生复工即隔离的事件,上海应格外关注并力避此类情况。上海是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国际化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在特定条件下会成为影响国际交往和商务活动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疫情防控、彻底打赢疫情阻击战上绝不可以有丝毫放松。鉴于产业链、人才、劳动力的密切联系,有与会者建议,长三角地区应该增强整体意识,加速形成合力,率先走出疫情阴影。
2月19日,来自市交通委、东方航空集团、上海市交运集团的有关同志和上海贸促会、上海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市房管局、上海就业促进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应邀到会,提出提振上海经济的建议。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一日不可停摆。特大疫情来临,虽遭遇营收断崖式下跌,行业企业仍想尽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维持运作。与会者反映,人员短缺是燃眉之急。一方面,从业人员中外来务工者居多,受各地管制措施影响难以返工;另一方面,跨省市交流是物流、运输行业的日常,若机械地以常规防疫要求对从业者加以隔离观察,则企业随时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与会者建议制定一揽子操作细则,一方面规范强化从业者防护,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序;另一方面也要针对行业实际情况,确保其正常运转。
参与座谈的企业,有些分享了压缩成本的经验,例如东方航空趁航线空闲,提前对机队进行维修保养,为疫情过后可以期待的反弹行情早做准备。也有与会者提出,目前出台的部分扶持措施让不少企业有看得见却摸不着之感,需要配套出台更加精细的举措。与会者认为,在疫情防控局面仍然吃紧、制止疫情传播仍是抗疫的主要途径的当下,急于放开人员的大范围流动仍需谨慎。对行业状况、从业人员特性进行细分,提出针对性措施,稳中求进恐是善策。与产业链国际分工关系紧密、面临较强国际竞争的行业企业应创造条件尽早复工;对从业者有一定技能要求、劳动就业关系规范、人员管理条件较好的行业,可以尽早复工;对有对口支援扶贫关系,且不属于防疫重点地区的务工人员可以加快引进。多个与会职能部门表示,有能力应对眼下的局面,他们还在进行政策储备,对体制性完善进行着积极的思考。
2月20日,市工商联副主席徐惠明,十二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广生,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市政协委员、第一财经日报社副总编杨燕青,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等专家到会,围绕调研主题座谈交流。
多数与会专家认为,对于经济系统来说,疫情是典型的偶发性外部事件,尽管短期冲击巨大,但不会动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专家们预期,疫情过后,会有一轮积极进取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围绕如何使财政资金和金融措施更有效率,是专家们发言的热点。徐惠明认为,应该加大目前政策性小微企业担保基金的杠杆率,取消担保费,政府还应该和放贷银行分担贷款坏账。沈开艳认为,下半年增加地方债务额度是大概率事件,上海应该及早进行项目储备。张广生建议,在已有的一般性政府债务安排中考虑为中小企业留一块盘子,解决其流动资金问题,这样比政府直接“上项目”效果更好。杨燕青建议,疫情过后,不妨给每位市民发放消费券,直接提振市场热度。
对外贸易要尽快恢复和提升。与会专家都建议,围绕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尽快稳住海外客户。杨燕青提醒,外商投资企业是上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需要针对其习惯制定明确的复工标准,并提供防疫物资支持。钱军认为,开放经济体在内部冲击导致国内总需求下降时,除了刺激内部生产和消费外,还可以通过扩大进口、缩小贸易顺差来提振经济。
城市竞争格局可能重构。沈开艳提出,疫情过后,地方政府对城市的治理水平、医药、教育、公共卫生体系等软性资源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权重会上升。杨燕青指出,上海人均占有的医疗资源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无几,但每年去医院的次数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本身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医疗投资需求。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建设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医疗体系,对未来的城市竞争力大有好处。
疫情过后,一些行业可能趁势崛起。沈开艳认为,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交通等行业的企业可能面临发展机遇。上海应该加紧研究布局,还应该提升政府的数字化治理能力,释放政府的数字化治理市场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钱军建议,推动实现长三角数据共享,打造全球领先的区域数字经济体。
据悉,作为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今年上半年开展经济形势分析与评估的重要内容,未来一段时间,市政协经济委还将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对本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研判”主题召开专项调研座谈会,每次邀请二至三家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机构,力求在相对充分调研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预计本月底前拿出较完整的对策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