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调查研究|朱国建:加快上海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朱国建/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2-18 11:09 字号
根据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权重来看,表明上海已基本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但与新加坡、东京、大阪、首尔、孟买等城市相比,上海在医疗教育和人才、医疗服务体系、健康服务产业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要加大推进力度。亟须针对瓶颈问题加快突破。
与世界医学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在顶尖医学院数量、顶尖医院数量、每千人护士的数量、全球500强制药企业、医学专业排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看,这些差距主要集中在“核心竞争优势、服务便捷可及、健康产业体系”这三大方面。
在核心竞争优势方面,“顶尖技术、高端人才”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医疗顶尖技术有待“新突破”。随着人工智能、3D打印、基因检测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不再局限于“治病”。上海需要在“新技术”方面加强创新,在基因检测、可穿戴设备、再生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等医疗高端技术方面加大突破力度。二是医疗高端人才培养需“强基础”。医学领军人才匮乏制约了医疗机构发展,本市医学院校与医学专业在亚洲城市排名中比较靠后。在2018国际医学院前100排名中,中国有两所学校进入名单,其中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排名71。在全球医疗机构排行榜中,本市医院排名较后,医学人才培养能力还需加强。
在服务便捷可及方面,“医疗服务、医疗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医疗资源与超大型城市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仍不匹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2017年,上海市每千人口医生数为2.8人,护士数为3.5人,其他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每千人医生数为3.5人左右,护士数为5.8人左右。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市区,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老人健康需求仍未充分满足,护理院等健康服务机构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疗养、陪护、保健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二是医疗保险体系不能充分满足居民医疗需求。保险异地结算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仍存在本市流动人口以及来沪就医外来人员不能实时结算及部分结算等问题。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起步探索,只对特定人群和特定疾病起到保障作用。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有待优化,针对外籍人员的险种和定点医疗机构相对较少,高端人士个性化的医疗保险需求难以满足。
在健康产业体系方面,“规范化、多业态”需要进一步优化。一是健康服务产业市场规范机制缺失。本市健康服务产业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部门监管存在真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医疗信任危机。同时,在健康产业的热潮下,许多地方企业都提出了投资计划,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现象比较普遍。二是以健康旅游为主体的多业态服务产业体系顶层设计缺失。上海由于医疗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缺少一整套完善的发展医疗旅游的法规、政策、战略和计划,关于医疗旅游的法规制度、机构协调、专业人员培训、宣传与营销等还没有全面的制度保障。
为此建议:
对照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中的较大不足和短板,着眼于2020年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和“十四五”时期上海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上海要以国内最高、亚洲领先、世界一流为标尺,进一步强化辐射性、便捷性、多样性,紧抓“医疗技术领先、医学人才集聚、医疗制度健全、医疗服务完备、健康产业繁荣”五大重点,促进本市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居民健康水平持续稳步提升。
持续提高特色专科医疗技术,全面完善高端人才管理。一是对标国际前沿领域实施“腾飞计划”。构建本市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发展格局,打造国内一流的专科高地。掌握核心和关键临床诊疗技术,联动上海地区的国际制药巨头与科技创新企业,实现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新药研发的高效连接,催化一批尖端科学发现向医疗实体经济转化,打造一批专业技术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名院”“名科”。二是建设“上海医学科创体系”。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策划重大科研项目库和培育引领性研究方向,加强临床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综合建设。三是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总额增长机制,提升青年医学人才待遇。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国际交流工作水平和能力,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提升各大医学院教学水平。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导向机制、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建立亚洲医学人才培养与集聚的重要区域。
加快构建以公平性和国际化为核心的医疗保障制度,提升城市就医温度。一是探索辐射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转移结算新方式。通过地区间医保管理上的衔接和合作,设立归一化的异地就诊申请流程与报销方法,对报销过程中应上交的个人资料、详细票据等作出一致性规范,便于医疗机构配合医保监管机构进行督查。二是满足外籍人士在沪医疗服务需求。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更好满足在沪外籍人士的医疗需求,选择合适机构作为创新试点,指定附近大型公立三甲医院作为试点协同合作单位,在科室检测报告认定、设备与相关技师配备等方面予以保障。三是完善外籍人士商业医疗保险流程及政策。顺应在华工作外籍员工及其家属商业医疗保险逐步由“原籍国购买、国内落地服务”转变为“国内购买、全球范围落地服务”这一趋势,鼓励上海经济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推出高端医疗保险服务。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外籍医疗保险市场建立医疗网络和售后服务标准,规范市场中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加快打通国内外医疗费用支付体系。
全面构建多层次医疗服务市场,整合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分层次建设多种形式医疗联合体,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推进医联体内资源整合共享,为病人提供转诊便利。建立长三角区域跨省医疗服务合作关系,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二是逐步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到社区医院。加大对社区医院投放资源的力度,扩大优质医疗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上海市优质医疗服务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医院的全覆盖。持续推进优质医生向社区医院定期坐诊服务,实现服务下沉到社区。适当增加社区医院可配医药目录的数量和种类,惠及行动不便、慢性病患者。三是提升民办医疗机构办医质量。加强私人诊所后续管理,将诊所纳入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依托信息监管平台,加强对诊所运营和医疗服务监管。加强私人诊所后续管理,形成不良医疗机构和不良执业人员的退出机制。
高质量健全健康服务产业机制,严要求构建健康服务业市场规则。一是加快推动上海健康服务业发展制度设计。以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为重点,梳理医疗健康领域的准入许可项目,建设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环境。推动上海健康服务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资源配置能级。持续推动健康保险交易平台建设,实现上海健康保险业逐步从理赔型向主动管理型转变。二是促进健康服务企业完善生产制造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加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示范工程。严格实施药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健全药品和高风险医疗器械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实现产品研发、上市、流通、应用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监管。鼓励本地企业加快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保障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