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王仁维委员:建议减轻中青年医生压力
范彦萍、施培琦/青年报·青春上海  
2020-01-18 12:29 字号
视频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视频(00:14)
2019年,上海已有5位中青年医师过劳猝死,令不少在职医务人员深感自危。更令人痛心的是,去年12月仅隔三天,上海两位中青年医生先后在工作岗位上猝死。为之扼腕痛惜的市政协委员王仁维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郑重提交了一份《关于减轻中青年医生压力,加强医生健康管理的建议》的提案。
他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为中青年医生减压:“从短期来看,需要强制完善医疗机构疗休养制度,提升医生群体体检完成率,关注并随访医生健康;长远看,要健全分级诊疗,为三级医院分流病人,切实为医务人员减压。”
除了“白加黑”,还要“五加二”
国内医生猝死群体中,中青年医生较多

“一旦行医终身忙碌。”王仁维介绍说,不少医生吐槽压力太大。比如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医生透露说,10年前,一个医疗小组一周开5台手术,现在动辄一天10台手术。还有一家知名医院的主任医生说,他和两位徒弟曾经12小时完成3例肝移植,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结束手术。许多医生反映,三甲医院的病人实在太多。
医生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在上海三级医院内不稀奇。目前,上海三级综合医院日均门诊量为1-1.5万人次,三级专科医院为0.8-1万人次。华山医院牵头的一项调研显示,不到四分之一的医生能休完法定假期。《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显示,一线医生一周工作时长超过80小时,超四成外科医生日均手术时间超过8小时,36%的医生曾经一周值两次夜班。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健康,调查显示,仅19.2%的医生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好,22.3%的医生认为工作对身体没有影响,另有31.1%的医生认为工作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影响,一半以上医生一年内出现过一种或多种不适。
事实上,上海地处医疗资源高地,医疗机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也持续上升,一家三级医院管理者透露说,门诊量十年来翻了不止一倍。一名医生半天就要看50个病人,经常是出了夜班连着上白班。再加上医生职业需要不断充电,导致有些中青年医生除了“白加黑”,还要“五加二”:除了5天工作日,周末还要充电。
此外,临床压力骤增,各类科研考核指标也在加码。某位儿科医生说,中青年医生正值事业上升期,白天看病开刀,晚上则要努力做实验搞科研。
为医生健康管理开“药方”
建议多方减负,让白衣天使松口气

王仁维在调研中还发现,作为健康的守护者,医生自己却因为工作太忙等原因不太注重体检和健康管理,成为这个群体健康状况堪忧的原因之一。“我近期曾对来自三甲医院的3位中青年医生进行了随机调查。面对‘你是否每年定期参加体检’的问题时,除了第一位泌尿科医生回答说,自己近三年都参加体检外,另外2位呼吸科医生和超声科医生都回答:没有参加全部的体检,只是完成了验血。呼吸科医生的理由是:医护人员工作忙,只能见缝插针。超声科医生的理由也差不多。”
针对频频出现的中青年医生猝死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王仁维为中青年医生的健康管理开出了“药方”。他建议亟待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广普通门诊预约制。将常见病、多发病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部分常见病手术“引流”至区域医疗中心,切实为三级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减负。
王仁维还建议减少三级医院事务性工作。“考虑到医疗机构内各类满意度考核、评比排名等占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建议日常事务性工作持续做减法,让医务人员有更多时间精力用在临床和科研上。此外,相关医疗机构还要完善疗休养制度,提升医务人员体检完成率,甚至有必要推行医务人员强制体检制度。”
(原标题《白衣天使频频“折翼”为哪般?王仁维委员:建议减轻中青年医生压力|青听两会》)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