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三年三提创建“上海实验室”,为什么?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1-17 12:18 字号
1月16日,市政协会议举行第一场大会发言,市政协常委、社市委副主委刘成良代表社市委做大会发言。
发言中,我们再次提出“创建前沿产业集群急需的‘上海实验室’”。
此时距离2018年大会发言首次提出“上海实验室”,已是三年。
三年持续建言“上海实验室”的背后是什么?
2018年,上海集中力量开展了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研发与转化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
但是,如何解决支撑上海经济发展八大重点领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如何进行前瞻性布局来实现创新研究?
我们首次提出,对标上海八大重点发展领域,借鉴国家研究中心和正在筹建的国家实验室经验,创新体制和机制,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创建“上海实验室”。
2019年,随着“国之重器”制造业整体格局的变化,“上海制造”正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
但是,面对存在的“卡脖子”瓶颈,如何扭转局面?
九三学社市委再次提出,优化技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同创新机制,借鉴973计划的组织模式和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的成功经验,创建服务于产业的“上海实验室”。
2019年8月,临港新片区揭牌,随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的确立,如何凝聚全市科研力量来实现重点突破?
对标新片区重点发展领域、创建前沿产业集群急需的“上海实验室”再次呼之欲出……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发挥试验田作用,提升新片区创新和产业功能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国际上遏制中国发展的暗流汹涌。新片区作为迎接挑战、化解风险的桥头堡,将在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按现有规划,到2035年,新片区要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人民币。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新片区创新和产业功能亟待提升,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提升临港新片区的创新功能
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和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围追堵截,让我们认识到基础研究、自主创新是实现从跟踪、并跑到领跑的核心所在,是制造业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基础所在,也是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建议:
1. 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新片区要对接国家基础研究重大布局,树立“引领未来”的发展理念,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创新成果重大突破,抢占国际科技创新制高点。帮助国家做好从科技、经贸到全球治理中的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和参与者转变的各种准备,跳出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产业的“低端锁定”。
2. 新片区建设要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扶持。
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团队是新片区建设的核心,要为科技创新的人才集聚、资金投入、服务保障等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扶持,通过制定适合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激励具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在新片区中成长起来。让新片区成为人才队伍聚集的高地。
二、勇当探路先锋,创建前沿产业集群急需的“上海实验室”
新片区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都存在着亟需解决的一系列从原理到技术再到产品的全面创新。这需要凝聚全市科研力量来重点突破。对此,建议:
1. 对标新片区重点发展领域,创建“上海实验室”。
借鉴国际上各类创新机构的经验,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创建前沿产业集群急需的“上海实验室”。例如,围绕大飞机、汽车、家电等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先进材料,在新片区建立“上海新材料实验室”,汇聚材料领域国内外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攻坚材料轻量化、强度、韧性和材料疲劳等关键核心问题。同时积累经验,将此创新模式辐射到其它重点领域,为国家实验室发展的新模式变革当好探路先锋。
2. 创新体制机制,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整合上海科技资源。
建立以重大应用需求和成果为产出目标的科研体系,通过项目群的方式,灵活机动地组织现有的科研力量, 采用矩阵式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以上海的科技资源为母核,在共赢的基础上吸引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科技资源,让创新者愉快地参与到科创中心建设中来。
三、突出产业集群发展,拓展新片区特色产业功能
纵览世界,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区均有强大的世界性产业集群为支撑。临港目前已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高端智能装备等支柱产业,以及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等新兴产业。为进一步拓展新片区特色产业功能,建议:
1. 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钢铁、石化、建材、生物医药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长三角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议联合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流程制造工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石油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以新片区为支撑,组建长三角石油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创新中心,打造可媲美“墨西哥湾”的世界知名石化产业集群。
2. 引导金融资源为新型产业体系提供精准支撑。
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如:石油和铁矿石国际交易,加快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及其衍生品交易的国际化进程,建设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定价话语权。扩大境内外融资渠道,针对多重金融需求,配套差异化支持政策与灵活的融资工具,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徐晓阳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