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海波书房|星云大师的《人生三百岁》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12-23 11:05 字号
不久前,收到由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环球人物》总编辑刘爱成先生主笔的星云大师传奇《人生三百岁》一书。这本书,不仅是大陆首个经过大师授权撰写其传奇一生的书,更得到星云大师亲自题写书名并作序。
“人生三百岁”的这一理念倡议,早在先前与星云大师及佛光山寺的往来中,就常有听闻。但是大师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并以此自励,在读过这本充满人情味的传记后,给我带来了更多感悟和启发。大师的执着与坚韧,及其为人处世之道、弘扬佛法的智慧,都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借鉴。
何为“人生三百岁”?星云大师说,这并非是指人要活三百岁,而是期望用生命的广度和厚度在夜以继日、以一当五的工作中延展,用一生做几世的事。
“我12岁出家至今,不曾有过周六日,不曾放过假,从不知假日是什么滋味。从20岁任白塔小学校长算起到我活到80岁,这60年,若我每天做5个人的事,算起来,我的人生就有三百岁了。”说这话时,大师还值古来稀,而今大师已过九十耄耋,纵使眼耳、行动皆有不便,但他仍继续以其所能勤奋地耕耘着“人间佛教”的事业。
在全世界建300多个道场、5所大学、16家佛学院、20多家美术馆图书馆、2000多个读书会、全球佛光会超200万人……这一串串非凡的数字背后,是“人生三百岁”理念的坚持和实现。这些恢弘,完全不依仗政府,而是纯粹源于星云大师个人的和其“人间佛教”理念的影响力,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迹呢。
佛光山佛陀纪念馆
还记得2016年走进台湾佛光山时,我便震撼于佛光山寺的许多方面。并不传统的寺庙建筑、非常现代化的管理、细分条线上的各种有创新力的杰出人才,哪怕是佛光山里几乎无处不在的志愿者,都能让人惊叹,是什么“企业文化”能有这样的凝聚力、向心力?更让我心生敬意的是,在这看似格外现代化又与时俱进的管理之下,佛光山寺僧人们所保持和体现出的那番传统继承、自律严谨。
印在佛光山墙壁上的信条“三好”和“四给”
我在寺内体验过行堂用斋时的绝对严肃,我在寺内和默默无语、单列行走的僧人们擦肩,我在寺里聆听晨钟暮鼓,我在寺里,无时无刻都感受到“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这一信念的无处不在。
2016年11月,在佛光山寺听108响梵钟洪亮绵长
信念,最缥缈无形却也最坚固有力。星云大师从12岁的寻父小儿郎到机缘巧合皈依佛门、经历苦行僧的严格训练,从身居大陆辗转前往台湾,从屡屡受阻到春风化雨、信众满天下,这一路,他经历无数磨难、踏平各种坎坷。他在面对守旧力量时,创办《怒涛》杂志,以文字为新佛教的理想而“狮吼”;他在佛光山建设初期人力物力还极为缺乏之时,第一个拿起铁锹为佛光山开山扩土;他在佛光山名扬天下、广厦千万之时,仍秉持简单朴实、极度节俭自律的生活,两件僧袍替换穿、常年睡在会议室的单人沙发上。当人们问他“何以从平凡走向非凡?”,大师答,“我最初的心愿,叫初心。一切都不是我的,而我以无为有,不忘初心”。
初到台湾时的星云
因为不忘初心,所以坚定无悔;因为不忘初心,所以保持勤思、勇于开拓;也因为不忘初心,星云大师对故乡始终一往深情。近20年来,他积极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搭建两岸和平的桥梁。他在扬州建鉴真图书馆、他恢复重建了祖庭宜兴大觉寺、他让身首分离于两岸的佛像金身合璧,他还亲自促成了那年在上海大剧院的两岸佛教音乐盛事,“台湾与大陆之间虽然海洋辽阔,但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感情交流,是阻隔不了的。”星云大师在演出结束后的这番话,令现场长时间掌声雷动。
他还曾说,“我最大的梦想是希望国家团结、不要分离,梦想中国人都能够幸福、安乐。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2016年,也是在星云大师的邀请下,我们的“以慈化瓷”活动得以走近台湾、走进佛光山寺,成为当年520后,两岸间首次的、最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
2016年,“以慈化瓷”受星云大师之邀,走进佛光山
光阴依旧往前行,“我从未忘记人生三百岁的承诺,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又岂只三百岁呢?如果能发挥生命的极致,在精神意义上就可以如无量光、无量寿般长远。”书里记录着星云大师的这句话,这是他对三百岁人生的解读,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要求。
读罢此书,繁忙的工作和心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慰藉。忙忙碌碌的一年又到尾声,这一年做了些什么?这一生我们又想要做成什么?身在这个时代,我们获得了很多机会,我们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能量,我想是时候好好总结一下。在此,也将这本书推荐给你,希望并相信它能为你带来不尽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