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太珍贵!上海“老市府大楼”影像:一座楼与一座城的百年记忆
微信公号“档案春秋”  
2019-11-12 14:48 字号
视频来源:上海音像资料馆(00:46)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号“档案春秋”
位于上海市汉口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州路所围合地块内的一幢半围合型建筑,是历史上的工部局大楼,人们习惯将它称为老市府大楼。
该楼始建于1914年,落成于1922年,曾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国民党市政府等办公场所。1949年上海解放,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在此举行,同年10月2日在此升起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大楼成为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之后,市政府部分委办局仍留在此处办公。1989年被列为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上海音像资料馆保存的历史影像中,我们找到了关于这幢百年老楼在不同年代的珍贵影像片段。
有关上海的最早活动影像
由美国Thomas A. Edison公司于1898年拍摄纪录短片《上海街景》《上海巡捕》是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有关上海的活动影像。
其中,《上海街景》拍摄的是位于外白渡桥南垛的影像,而《上海巡捕》则主要拍摄了当时中央巡捕房巡捕的影像。1898年时的中央巡捕房,位于河南路、汉口路处,这一地块也正是工部局大楼选址建设的地方。
中央巡捕房和救火站
工部局很早便选定上述地块作为办公区。1872年《上海英美租界街道图》显示,当时工部局已在此地修建办公楼。该地离外滩金融区不远,靠近繁华的南京路,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便于掌握商业信息。此地又毗邻圣三一教堂,肃穆的气氛中有利于安静办公。
此后,工部局在此地相继建造了中央巡捕房、中央救火站等建筑。1904年纳税人年会上,工部局总董提出提案:“将汉口路、江西路、福州路、河南路所围合而成的街区全部买下”用于扩大办公场所,并获得通过。1910年,工部局大楼建设委员会成立,负责大楼的设计、建造等工作。
工部局大楼立面设计图
1914年,由工部局工务处的建筑师特纳设计方案,并请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长布隆菲尔德提出修改意见,工部局大楼设计方案最终完成,工部局大楼进入了招标施工阶段。
同年,裕昌泰营造厂凭借最先进的混凝土外墙装饰替代石料的新思路,大大降低工程费用,一举中标。当年10月21日,双方签订承建合同,大楼的建造工程正式开始。万国商团操练厅的建造工程则是单独招标,后由耶松造船厂递补中标。
建造中的工部局大楼
1922年11月16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新屋落成礼举行。新屋计有房屋400间,在此办公的外国职员约800名。截至年底,工部局总办处、财务处、卫生处等各处室搬入大楼并开始办公。
初建成的上海工部局大楼,选自Far Eastern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Activity
有关建成后的工部局大楼影像,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一部大约拍摄于20世纪三十年代。在当时,影像拍摄者已采用航拍来对城市进行记录,美国新闻公司制作的纪录短片Shanghai…Mistress of the East,其中的一组镜头便以航拍方式拍摄了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在这组镜头中,拍到了当时的工部局大楼,让我们可以鸟瞰其形态及其所在城市街区肌理。
这段航拍的拍摄时间并未标明,但笔者根据画面判断拍摄时间大约在1936年底,1937年初。判断依据是画面中百老汇大厦、中央巡捕房大楼、建设大厦都已竣工,而中国银行大楼尚未竣工。据此推断,这应该就是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前的上海公共租界及工部局大楼了。
193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区航拍图(视频截图),画面左侧可见当时的工部局大楼
特殊年代的“政权交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侵占公共租界。1942年1月,日本人冈崎胜男接任工部局总董。
1942年10月10日,英、美两国分别发表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等所有特权。日本政府闻讯,为进一步拉拢汪伪政府对英美宣战,推行对华新政策,于1943年1月9日,抢在英美之前,同汪伪政府签订了《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据此,1943年7月30日,法租界“交还”给汪伪政府。8月1日,汪伪政府“收回”公共租界仪式在工部局大楼内举行。
正从工部局大楼运物的日本自动车(图源:李东鹏)
新闻片《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拍摄于1943年8月1日,记录了汪伪政权从日本政府手中“接收”上海公共租界的闹剧。这部新闻片来自汪伪的中华电影公司定期出品的“大东亚电影新闻”。汪伪政府在其推动的“新国民运动”中经常用新闻片的方式,进行亲日、卖国、崇汪宣传。如1942年10月2日《中国商报》刊登:
大东亚电影新闻第二十七号完成,有《国庆日各地庆祝盛况》《双十节庆祝体育大会》《国庆纪念集团结婚》《国庆纪念大阅兵》《曲阜文庙秋祭盛典》《友邦军旗让渡仪式》《中日亲善围棋大会》《上海电影女明星参观出云舰》《保甲团成立大会》。
该片拍摄了发生在大楼内的交接仪式,有工部局总董冈崎胜男和陈公博等人的影像。交接仪式完成后,这里成为汪伪上海特别市政府的办公地。
1945年8月,押解日本战犯
抗战胜利后,工部局大楼又见证了一次政权交接。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3日,国民政府任命钱大钧为上海市长。9月12日,国民党政府接收汪伪上海市政府,这幢大楼成为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记载显示,大楼作为国民党上海市政府驻地期间,市政府、财政局、工务局、卫生局等单位在大楼内办公,福州路一侧的对面,有警察局、民政处等机关单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上海“权力中心”。
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大楼功能分布图,选自1947年刊印《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册第二图
1946年2月11日,蒋介石莅临上海巡视。美国Fox Movietone News(福克斯新闻)报道了由摄影师王小亭拍摄的蒋介石此次巡视的新闻。主要镜头包括检阅由青岛来沪的中国海军、出席上海各界欢迎大会、会见中外记者等。
宋美龄于2月10日来到上海,并于当天在上海市政府市长办公厅内代表蒋介石为四位美军将官举办授勋典礼,珍贵镜头也被王小亭用录像机记录,陈诚的夫人谭祥女士也一同入镜。四位美军将官是驻华美军空军总司令史特拉特美耶将军、美驻华空军司令部参谋长麦克纳准将、副参谋长伊文斯准将和鲁特克准将。
13日,蒋介石在上海市政府接见中外记者和群众,也发生在这幢大楼里。蒋介石站在位于汉口路、江西路路口的老市府大楼椭圆形阳台上。由于摄影机不能摆放在蒋介石前方,故只拍摄到了蒋介石的侧面镜头。
1948年《上海市街图》标注该地为“市政府”
然而,正如1946年《联合画报》记者所写:蒋主席此次到沪,虽亦受到相当热烈欢迎,但人们在生活的压迫之下,其欢迎情绪已受影响。
1946年5月14日,国民党行政院例会通过上海市长钱大钧辞职。5月20日,国民党上海新市长吴国桢到任。新闻电影《上海市长易人》拍摄了吴国桢接替钱大钧担任上海市政府市长的新闻影像。该片有吴国桢、钱大钧等人的影像,也有在大楼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吴国桢在市长办公室内办公的镜头,是较为完整的一组新闻影像。
《上海市长易人》来自由复员后的中电出品的“上海之窗”新闻栏目。“中电”隶属于国民党政府中央宣传部,其部分制作力量来自接收的汪伪中华电影公司,观看该片可以看出其风格与汪伪时期中华制片的风格类似。
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这幢大楼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最初的办公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成就就是拍摄了大量有关新中国的五彩影像,成为后人了解新中国面貌的重要资料。
1949年5月25日上午,九江路、江西中路口
为了把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事迹、新中国的建设用电影表现出来,并介绍给苏联和其他各国人民,中共中央决定邀请苏联摄影团队来华拍摄并制作纪录电影。
1949年9月30日,苏联摄影团11人抵达北京,包括苏联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和瓦尔拉莫夫。10月1日当天,摄影团在不同时段,从不同机位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全过程。随后苏联摄影队奔赴各地拍摄,历时近一年。根据所拍摄素材,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苏联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先后制作成《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锦绣河山》等三部五彩纪录片。
中苏联合摄制组中的苏联摄影师
《锦绣河山》包含:《大江东去》《人民的上海》《江南胜景》《解放了的南方》《新北京》等五部纪录短片。其中《人民的上海》是以“上海的一日”为题材的五彩短片。
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上升起五星红旗(江西中路215号,1949年10月2日)
如1949年10月23日《文汇报》报道:
现在留在上海的,有六个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除了拍摄前述二部五彩电影片,他们还准备拍摄四、五部以“上海的一日”为题材的五彩短片。本月十七日起,他们已经开始工作了,十七日那天,他们在国际饭店,百老汇大厦的顶楼和黄浦江、苏州河一带拍摄了几个鸟瞰上海的镜头。十八日到中纺第五、第九、第十、第十二厂、中华机器厂和电力公司拍摄了纪录片,并且拍了工人大游行。十九日拍摄了中纺一厂的工人大会和复旦、交大、同济几个大学的同学参加游行情况和学生大游行。在新世界大会师上,他们录取了李昌、张渝民的讲演。昨日他们参观了上海的电影事业。这几天中,正在订摄制计划。
根据画面信息,结合报刊报道、档案文献等,对有关上海的影像素材进行深入研究,成为了解上海解放初期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在新闻短片《人民的上海》中,有一幕陈毅乘车前往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的镜头,为目前已知唯一的陈毅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彩色纪录影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纪录片《人民的上海》截图(图源:上海音像资料馆)
除了中苏合拍的五彩纪录影像,我国的电影工作者也有影片拍摄到了解放初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如1950年制作的纪录片《新人村》,就拍到了在汉口路、江西路门口悬挂“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标牌的镜头,以及陈毅、潘汉年、盛丕华等在市府大楼开会办公的镜头。
老市府大楼入门处(摄于2016年)
就在这幢大楼里,陈毅等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运筹决策,带领全体上海人民,先后打赢了敌人发动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共产党不仅在军事战场上打赢敌人,在经济战场上同样能战胜对手。在上海解放一周年之际,陈毅题字:“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
此外,许多老电影采用原地实景拍摄,也成为获取历史影像的重要来源,如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战上海》,在老市府大楼进行了实景拍摄,拍到了汉口路江西路正门外景、大楼底楼内景等镜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陈毅市长》,也在老市府大楼进行了实景拍摄。
《陈毅市长》剧照
1955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改称上海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5月1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有关单位,从江西中路215号迁至外滩中山东一路10—12号的原汇丰银行大楼内办公。这里便由市劳动局、民政局、卫生局、市政工程局等单位使用。2007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曾借该楼办公。
老市府礼堂成为热门演出场所
夜幕中的老市府大楼
老市府礼堂前身为工部局万国商团操练厅,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时期改为工务局汽车间。上海解放后,为了使大楼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将原有的修车大棚改建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礼堂,以开会为主,兼文艺演出、放映电影。
礼堂的观众厅有2层,共有软席座位1768个;舞台台口宽15米、深14.6米、高8.5米,总高18米,辅台宽敞;台前有可供较大乐队使用的乐池;后台化妆室、服装室等冷暖空调一应俱全。
老市府大楼航拍图
由于礼堂设备条件优于市区内其它老剧场,这里成为上海解放后接待国际文化交流演出的重要场所,来自印度、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朝鲜等十几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在此演出,演出以舞蹈、歌舞剧和芭蕾舞为多。国内各省市的艺术院团及上海市的院团也常在此演出。年均演出百余场,最多的一年达250场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府礼堂举行的国际交流演出有:1979年美国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84年12月9日日本世代剧团在上海首演《藤野先生再见》;1985年4月25日澳大利亚悉尼舞蹈团来上海演出;1985年5月12日美国华盛顿芭蕾舞团在上海的首场演出;1985年11月大提琴家马友友举行的访沪演出;1989年3月3日法国里昂芭蕾舞团在上海的首演舞剧《灰姑娘》;1989年11月11日世界著名歌剧《弄臣》首次在上海上演等。
祖宾·梅塔在老市府礼堂演出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作为上海重要文化中心的市政府大礼堂,也逐步落后于时代要求。1994年,世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与以色列爱乐乐团来沪演出,由于没有专业的交响大乐团演出剧场,音乐会被搬进了市政府礼堂。演出后,演出团队也曾发出疑问:你们有全世界最好的观众,也有全世界最差的剧场。上海有这么多五星级酒店,为什么没有一个像样的剧场?
1995年,市政府礼堂因建筑老化、场内积水而宣布停业。2003年3月7日晨5时许,空置中的市府礼堂毁于一场大火。
被烧毁的老市府礼堂仅存之南内立面,摄于2016年5月20日
期待重生归来
旧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直至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几代人在这里工作、治理着上海。这幢大楼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见证了共和国初期城市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这是一个时代的巨变,上海城市的属性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民的上海”。
目前,这座老楼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保护性综合改造,预计将在2022年大楼建成百年时与市民、游客再见面。
我们期待着它的重生归来。
(部分图片源自《从工部局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一幢大楼与一座城市的变迁》)
(原题为《太珍贵!上海“老市府大楼”影像:一座楼与一座城的百年记忆》)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