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海派绒绣、龙泉青瓷……非遗、老字号首登进博会“大舞台”
刘毅、胡志敏/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11-12 10:03 字号
上海的海派绒绣、盘扣、金山农民画,山东的周村烧饼、浙江的龙泉青瓷、云南的彝族刺绣,还有重庆的火锅、陕西的花馍……第二届进博会首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文化展示项目,一场场“非遗”艺术盛宴,让进博会成了一个面向世界、弘扬民族文化的展示舞台。
据悉,“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示及互动体验活动以省区市为单位组展,共有上海、重庆、山东、浙江等17个省区市参与,171个展示互动体验项目。另外,还有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等1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52个省区市级“非遗”项目、71个老字号项目的互动体验。
上海民间技艺闪耀会场
一幅名为《梦想之城》的4.05平方米巨型海派绒绣作品,在第二届进博会上颇受关注。海派绒绣有着“东方油画”的美名,这幅作品由1000种色彩的绒线绣成,由浦东新区高桥绒绣馆何冬梅、金雯两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历时1年多创作而成,总针数达30多万针。
第二届进博会期间,702平方米的上海展区以“遇见上海”为主题,分为“石库门”“江南民居”和“上海时光”三个展示区,汇聚37项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以及69个中华老字号和上海老字号。同时,还有18个剧团带来20场“非遗”文化表演,全方位展示上海的历史与未来、商业与文化、生活与艺术。
充满上海人生活味道的“石库门”展示区,将日常生活的“非遗”和老字号产品融入其中。在“石库门”的墙面上,17米的海派剪纸长卷《上海童谣》滚动播放,“上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历时6个月制作,再由同济大学团队制作成动画。朵云轩历时8年,用2000多块雕版精心雕印的巨幅木版水印作品《群仙祝寿图》,堪称木版水印有史以来尺幅最大的精品之作。另外,该展示区还有经“6大步骤、144道工序”制作的培罗蒙中华新国服;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特地制作的龙凤盘扣,用高超技艺“盘”出东方明珠、石库门造型。
“江南民居”展示区,还原上海本土传统民居“绞圈房”,也展现出上海新农村的勃勃生机。走进展区,海派剪纸、金山农民画、徐行草编等“非遗”项目不仅传承传统技艺,还和现代艺术进行跨界融合。比如,金山农民画和爱马仕跨界合作,色彩鲜艳、大俗大雅,其市场售价近3000元。金山农民画传承人陆学英所作《鱼戏莲》中的鲤鱼形象生动质朴,只见它“徜徉”在凤凰自行车的海蓝色车杆上,让骑行如鱼得水,乘风破浪。2008年,徐行草编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展示区内,由徐行草编编织成的一个个圆形草垫,在镜面空间中排列组合,营造出一个绚烂多姿的网红打卡体验空间。
多民族文化在舞台绽放
第二届进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展示活动精彩绽放,让大家感受到古老文化与现代气息的交融。
在云南馆,来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大新寨村的彝绣传承人白小柏身着自己绣制的传统民族服饰进行刺绣展示。她的服装颜色明丽、花纹精巧,引人注目;手上针线穿梭飞舞,让观者大为赞叹。白小柏说,她从10多岁开始学刺绣,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她的心愿是每一针每一线都精心绣好,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
“这幅《春水花都》,既有滇池、云南名花等传统云南符号,也有高铁入滇等代表云南发展的新事件。”23岁的云南姑娘杨语嫣介绍着安宁扎染的传承历史,并邀请来往的宾客体验扎染。这次来进博会,她和父亲代表安宁千趣文化创意中心带来了“大美云南”系列的多个扎染作品。
在福建馆,有一位身着藏装的工作人员,叫仁青郎加。20岁的他出生于西藏昌都的一个唐卡世家,从7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唐卡绘画。一年前,他受昌都市文化局派遣,走进了福建省艺术馆在厦门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漆画高级研修班。“使用大漆新材料,让唐卡不再害怕受潮发霉;镶嵌等技法的引入,让唐卡的艺术表现力更丰富。当我把全新的漆艺唐卡拿给爷爷、爸爸看时,他们都觉得多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美感,鼓励我继续探索、完善。”仁青郎加有一个梦想:让唐卡艺术登上全国美术界最高殿堂,“这也是许许多多唐卡艺人的愿望”。
川北大木偶团队表演的经典剧目《千里共婵娟》引人注目,在演员的操控下,一个木偶将18米长绸缎舞动起来,据说单单这一个动作,需要演员在力量、耐力、技巧上都要有深功夫才能完成,表演当天获得了最热烈的掌声。羌族草编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强则带来“草编百家姓图腾”等作品,在现场进行展示。“这个图腾是5人花费3个月时间制作完成的。虽是草编产品,但通过我们特有的工艺进行处理,可以长期保存。”他说。
责任编辑:王敏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