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宋君强:加强技术预见体系建设,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宋君强/“中国政协杂志”微信公众号  
2019-11-09 10:40 字号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技术预见体系建设,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探索,选定可能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新技术和战略研究领域,实施科技前瞻布局和颠覆性创新,以高质量的资源支持高质量的创新,以高质量的创新带动高质量的发展,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
高度重视技术预见这一重要战略研究工具,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有效避免颠覆性技术突破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产生的冲击,并以此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是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共识和通行做法。
上世纪90年代初,柯达和富士同时遭遇了新兴数码影像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富士因技术预见率先启动企业产品创新战略转型,赢得了华丽转身,柯达却因没有真正洞察到技术发展的趋势而没落。中兴事件敲响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警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最大的隐患。有关研究表明,从现在到2040年前后,将是新科技革命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带来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加强技术预见体系建设,确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领域,突破相关核心技术,是确保我国在全球化贸易交战和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的重要前提。
制定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决定着未来5—30年或更长期国家创新资源配置的走向和效率,迫切需要技术预见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持,科学确定优先发展方向与战略领域,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处理好有限的公共支出与规模越来越大、风险和成本越来越高的研发需要之间的矛盾。我国历次科技发展计划与中长期规划都包含了技术预见方面的研究工作,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建立技术预测长效机制,2017年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强调健全国家科技预测机制。为此,在加强技术预见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健全完善技术预见的体制机制。建议中央有关部门牵头,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相关战略研究智库为主体,建立常态化的技术预见研究机制,中长期规划预见和短期预测相结合,不断形成反馈迭代优化的决策调整闭环,推动科学系统决策。成立跨国技术预见中心,借鉴成员国技术预见的丰富实践经验,加强各成员国之间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与协同。
二是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科学推进技术预见体系建设。建立国家技术预见研究支撑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把握好技术预见方法的发展趋势,加强技术预见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技术预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强化技术预见理论方法研究和应用,对国内外实践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和学习,形成案例集、数据库和方法库一体化的迭代优化体系。
三是加强技术预见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技术预见相关机构及智库力量发展,组建高质量专家人才队伍。加强前沿人才培养,加强战略科学家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符合当今技术预测和预见活动需求的人才队伍梯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重要的国际会议,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技术预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未来已来,技术预见是预见未来,更是塑造未来。
只有系统推进技术预见体系建设,才能使这项集中关注于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系统性探索的活动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全球的竞争格局之中赢得战略先发优势!(作者宋君强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题为《加强技术预见体系建设 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责任编辑:王敏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