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戏剧家洪深在抗战前线
陈百欣/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10-17 07:11 字号
蓬莱大戏院上演抗战戏剧《保卫卢沟桥》
洪深(1894—1955),我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抗战爆发后,洪深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随之辗转徐州、开封、洛阳、郑州、武汉等城市,以唇为枪、以舌为剑,将舞台变成战场,用戏剧支援前线。
导演话剧《保卫卢沟桥》
洪深从小酷爱戏剧,学生时代就多次参加戏剧演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实科就读,其间,积极参与校园戏剧创作、演出活动。1915年,他写了第一个有对白的剧本《卖梨人》,接着又创作了《贫民悲剧》,从此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
1916年夏天,洪深赴美国留学,先学陶瓷工程,后来专攻戏剧。1922年春,洪深回国,开始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和电影史上光辉的战斗历程。回国后,洪深除了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外,主要还从事戏剧和电影编导工作。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洪深成为最早的会员之一。8月,他又加入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从事进步的文化活动。在此期间,他经常将自己在东方饭店(即今西藏中路上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里长期租赁的房间借给地下党作为活动的场所。从1930年至1932年,洪深相继写出了反映江南农村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意义。
1936年6月,洪深与夏衍等人创办了《光明》半月刊,使之成为国防戏剧的主要阵地。为了反抗国民党当局对抗日戏剧演出的禁令,洪深联合戏剧界进步人士起草发表了《中国戏剧界为争取演剧自由宣言》,获得广泛的支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激起了人民大众抗日的浪潮。当天下午,正在东方饭店洪深住所开会的上海剧作者协会成员,本来是要讨论关于筹备改组协会、扩大组织、剧本上演税和首演权、五大剧团秋季联合公演的剧目等问题。当后到的人带来了“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后,全体与会者情绪异常激动,在会议讨论的过程中,原“剧联”组织部部长于伶提出:“建议大家集体写一个剧本,尽快演出……”于伶的提议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成。
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在卡尔登剧院(今黄河路21号)开会时,夏衍提出,扩大组织,将其更名为“中国剧作者协会”,同北平、广州、南京、武汉方面联系,动员全国剧作者参加。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一项决议,由“协会”会同上海的会员集体创作一部连续剧《保卫卢沟桥》。
紧接着,7月20日,署名“中国剧作者协会集体创作”的剧本《保卫卢沟桥》定稿。中国剧作者协会又作出这样的决议:推定辛汉文、陈白尘、瞿白音、阿英、于伶等7人为筹备演出委员,推定洪深、唐槐秋、袁牧之、凌鹤、金山、宋之的等19人负责组织导演团。
全剧由3个连续的独幕剧组成。当时,上海文艺界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各电影厂和话剧团的主要演职员近百人投入到《保卫卢沟桥》的演出工作,导演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洪深与导演团成天跟演职员呆在一起,讲剧情、练插曲、布灯光,忙得废寝忘食、昏天黑地。
8月7日,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保卫卢沟桥》正式在蓬莱大戏院上演,每天日夜两场,场场客满,戏院门口几乎每天都是人山人海。
组建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一个星期之后,“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保卫卢沟桥》被迫停演,上海民众的抗日情绪高涨,上海成了抗战的前线。8月20日,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在卡尔登戏院召开紧急会议,当场通过了组织13个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救亡演剧队的决议。
由于当时紧张的战争形势,容不得上海戏剧工作者多想,救亡演剧一队首先组成。队长是马彦祥,副队长袁牧之。在得知马彦祥、宋之的、袁牧之等组织一队后,洪深便与金山、王莹商量组织救亡演剧队二队。
洪深为二队队长,副队长为金山、田方,从上海出发时有14个人:冼星海、张季纯、田烈、贺路、邹雷、金子坚、白露、王莹、欧阳红缨、熊塞声等,出发时队员宣读誓词:“我们十四人同生共死,为中华民族解放,誓死不屈!”
洪深在《我们是这样战斗过来的》中回忆道,二队“那时采的是吴用取生辰纲的原则,认为人多去不得,人少也去不得,务要人人得用。我和金山分工,金山管找人,我管对外和经济。我们一共组织了十四位同志。音乐是星海(冼)、美术是谁我忘了,灯光和摄影是黄冶,写戏是我和张季纯”。
1937年8月20日,二队离开上海,23日到达南京。据洪深回忆:“到了南京,我们住在交通旅馆。男女各一室,有了一个美睡。第二天,我开始向熟识的朋友们作募捐活动。计出百元者两人,二百元者四人,共得款千元。”
具体而言,洪深先找到的是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一见面,洪深也顾不得叙旧,便开门见山:“道藩兄,一向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真令小弟佩服之至。只是小弟陋习难改,与官运无缘。此番为了抗日,响应政府号召,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时下小弟缺少资金,无法上路,于私于公还望道藩兄能助一臂之力,权当小弟向你暂借,待来日抗战胜利,小弟回上海去当教授,想那时归还借款不难。倘若此战失败,则你我都将同归于尽,此债也就无所谓还了。”洪深一口气说下来,便把钱借到手了。
接着,他又先后找到了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和陈立夫,同样,凭借着他出色的口才,两位都表示愿意出钱。就这样,加上其他一些募捐款,在南京,洪深总共凑齐了数千元的资金,这笔钱在当时还是相当可观的,于是,演剧二队便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将抗战歌声传遍各地
抗战以前,戏剧一直在大城市演出,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民众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演剧活动。1937年9月12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来到洛阳,据队员张季纯回忆所见场景说:“内地的情形非常平定,尤其是洛阳,简直看不到一丝大时代的面影。”
以洪深为首的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来后,首先在洛阳老城商场“国民舞台”演出。剧目有《在东北》《卢沟桥》《老邻居》和《放下你的鞭子》四个情节感人的短剧,演出之后,台下的观众情绪激昂,学生泣不成声,这些剧目的演出激起了洛阳同胞爱国的热情。
戏剧演出之后,冼星海又教唱歌曲《打回老家去》《黄河大合唱》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的到来,给洛阳的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民众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深切地感受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9月下旬,演剧二队来到郑州,在郑州扶轮中学停留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这期间,二队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其中演出的《东北之家》,通过东北一家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后奋起抗日的故事,极大程度地感染了群众,使他们积极地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亡斗争。
为了帮助群众更好地运用戏剧这一犀利武器,打击敌人,洪深亲自为郑州扶轮中学师生员工作了专题报告。在讲演中,洪深以《东北之家》为例,分析剧中老汉从爱他的儿子到恨他的儿子这一情绪上的转变过程,指出这一转变不应使观众感到突然,而应有层次地逐步展开。
他还以“怎样表情”为题,指出在表情方面主要是演员面部的喜、怒、哀、乐。他要求演员平时对镜作刻苦练习,最后学会随时管理好面部表情。比如,来个笑的表情,就把嘴角两旁的腮部肌肉分别向上一排,两眼一眯。他边说边示范,每个示范动作都引起全场听众阵阵笑声和掌声。
12月,演剧二队到达武汉,洪深回忆说,“但第二队却开始分裂了。我们分成了甲乙两组。甲组由金山率领,起先在中国制片厂拍片,随后出发宋埠工作。又以马君武先生的介绍转到桂林。乙组由我(洪深)率领,由安陆、随县,到襄樊一带。”洪深率领的一支队伍,后来回到武汉,与其他队一样,被编为抗敌演剧队,继续从事戏剧演出活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洪深先后在桂林、重庆、昆明等地导演了《法西斯细菌》《祖国在呼唤》《草莽英雄》等剧,有力地配合反对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除在复旦、上海剧专任教外,还编导了《丽人行》《关不住的春光》等剧目。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