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提案故事|剧院改建提案:承载振兴上海戏曲艺术梦想
政协头条记者 顾晓红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4 10:18 字号
“经过前期调研和论证,拟结合宛平剧院改扩建的契机,选址徐汇滨江地区,全力打造一座包括戏曲艺术专业演艺剧场的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并将其作为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大举措,纳入‘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在答复2015年年初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李莉、方亚芬、王珮瑜、黎安等委员提交的“关于筹建上海戏曲艺术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议”提案时明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规划建设已纳入议事日程。部分民主党派市委和连续数届政协委员的建言,有了积极的回应。
十多年建言只为一个专用剧场
不少戏曲剧种,从上海开埠开始至今,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民众之间,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艺术门类更趋多元化,戏曲剧种作为一个受地域空间限制,辐射面相对窄小的艺术品种,越来越边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专用剧场。
2003年年初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时任市政协委员钱惠丽、毛时安、施大畏提交了“关于解决民族戏曲院团的专用剧场所”的提案。提案认为,缺乏戏曲专用剧场制约了上海民族戏曲艺术的发展,也有损于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形象,为民族戏曲院团解决专用剧场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即使在文化多样化的今日,地方戏曲仍然植根于群众之中,希望在市中心区域为戏曲演出解决专用剧场,这对于促进院团的市场运作,进一步繁荣上海乃至全国戏曲演出市场,满足人民群众要求,推动戏曲的发展一定会带来积极的作用。”
这一年,时任市政协委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也提交了“关于建立戏曲剧场群的问题”的提案,认为上海能经常演出戏曲的剧场十分缺乏,这是和城市形象极不相称的。“上海应该有个‘戏曲剧场’群”。对这两件提案,承办单位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答复都是列入计划解决。但由于种种原因,专门的戏曲剧场并未正式立项建设。
2006年年初,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蔡正仁提交“建议在文化广场改造工程中增加建造一个中型的专演民族戏曲的剧场”的提案,认为上海“在以演歌舞、音乐等方面的硬件建设已相当不错”,但“唯独不见建造一个以演出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为主的现代化剧场”。他建议在文化广场改造工程中添加一个中型的800个座位左右的以演出民族戏曲为主的剧场。对这一提案,承办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答复是“留作参考”。
2010年年初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致公党上海市委提交了“确定地方剧种专用剧场,满足市民文化需要”的提案,认为地方剧种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功能,但由于缺乏专用剧场,演员培训、排练都需要租用场地,资金压力很大,青年演员演出机会少,也难以提高演技。建议梳理现有的、可以利用的剧场资源情况,整合资源,拓展资金筹措渠道,保障地方剧种演出场所。承办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答复是“留作参考”,并表示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将引导各方面的资源,鼓励剧团和剧场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2015年年初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方亚芬、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王珮瑜、上海昆剧团一级演员黎安等委员提交“关于筹建上海戏曲艺术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议”的提案,认为戏曲艺术剧场数量极度缺乏,建设滞后,造成大量戏曲观众的流失和优秀戏曲艺术人才的浪费,严重影响了上海戏曲艺术的复兴发展。“院团难以排定长年演出规划,无法培植相对比较固定的观众群,青年演员普遍缺少演出实践平台,在等待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艺术生命,严重影响了上海戏曲出人、出戏、出效益。”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复兴现代戏曲艺术,提案建议,尽早在上海建设具有地标性、国内一流的戏曲文艺创排展演空间和配套设施。
其实,规划建设地标性的戏曲演艺场所,正成为城市振兴戏曲文化艺术的重要选择。如香港的西九龙文化区规划和建设吸引了全球关注,其戏曲中心是首座落成的项目,旨在对中国戏曲发挥推动和保护的作用。台北戏剧艺术中心,以促进本土戏曲发展为己任,是一个以传统戏曲为主的中小型表演剧场及音乐、舞蹈综合性演出场地。位于杭州的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充分展示了当地保护传承民族戏曲艺术的决心与信心。
曲艺中心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
中国戏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典型代表,2001年,中国昆曲以全票入选联合国首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中国京剧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近代以来,上海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中心之一,但当今上海的戏曲文化正呈现出边缘化的倾向。上海的戏曲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的主要代表,在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版图上应该占据重要位置。
委员们认为,切实加大对戏曲艺术发展的扶持力度,是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戏曲艺术必须要有充足的剧团创排、剧场演出和展示平台,在不断的展演、打磨与宣传推广中锻炼人才、塑造经典,同时也培育观众、扩大市场。因此,建设具有地标性、国内一流的戏曲文艺创排展演空间和配套设施,是上海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复兴现代戏曲艺术的迫切需要。
李莉、方亚芬、王珮瑜、黎安等委员在“关于筹建上海戏曲艺术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把建设地标性戏曲艺术场馆纳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依法保障这项工作有序进行。通过集思广益、整合资源,筹建一个传统戏曲展演平台,具备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文化功能,包括各戏曲剧种、剧团、剧目的演出观摩、戏曲文化的多样展示、戏曲人才的交流培训、戏曲艺术的学术探讨、戏曲延伸产品的创意开发等,使之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
对这一提案,承办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办理结果是:解决或采纳。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2014年年底提出全面推进深化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工作要求,包括进一步研究与完善戏曲艺术等文艺院团运营管理机制、提升业务排练、演出和办公等硬件设施条件等。“经过前期调研和论证,拟结合宛平剧院改扩建的契机,选址徐汇滨江地区,全力打造一座包括戏曲艺术专业演艺剧场的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并将其作为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大举措,纳入‘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
2017年8月,宛平剧院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将拥有一个满足大型戏曲剧目演出的1000座戏曲专业剧场和1个300座的戏曲小剧场,成为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特质和中国戏曲繁荣发展标志的戏曲专业剧场。
改扩建后的宛平剧院位于徐汇区中山南二路原址,总建筑面积为2.9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高24米,局部的台塔高34.3米,地上高度5层,地下3层。从外形上看,宛平剧院整体造型将如海派玉雕般玲珑剔透,立面恰似徐徐展开的中国折扇,意境深远。在有演出的时候,路过的市民还会收获惊喜——主入口处的转角立面可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投射出厅里的表演内容,让传统戏曲成为扇面上的动态“书画”。
专业与亲民将成为新宛平剧院的两大关键词,它不仅是一个为各大戏曲院团服务的专业演出平台,还将成为市民走进戏曲文化的优质公共空间,以戏曲传承体验中心、教育推广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等多重功能,成为戏曲专业人才和普通市民共享的文化地标。
宛平剧院,承载着振兴上海戏曲艺术的梦想。与此同时,上海剧场设施建设的总量稳步增长,除了中心城区继续按照规划布局稳步推进专业剧场建设外,随着城市人口分布的变化和市民文化消费的提升,各郊区也开始积极打造区域性、标志性剧场,鼓励和带动优秀演艺资源向郊区辐射扩散。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