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洋建言也有好去处:已有一千多名在沪外籍人士受邀走进市政协
政协头条见习记者 林海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9-24 10:30 字号
2018年12月6日,市政协举行2018年情况通报会,向各国驻沪机构相关人士通报市政协履职工作情况,并就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优化营商环境等听取在沪外籍人士意见建议。  金松 摄
“我的建议被采纳了,特别高兴!”当知道自己的建议通过政协平台被采纳并实施,土耳其人诺杨·罗拿的兴奋溢于言表。2016年11月29日,市政协举行2016年情况通报会,上海市荣誉市民、来自土耳其的诺杨·罗拿应邀与会,他用流利的中文表示,他在市政协提出关于“外牌高架路错时限行”的建议已经落实,对此他感到欣慰。
2012年12月6日,上海市政协情况通报会在市政协议事中心举行。 作为100余名在沪外籍人士代表之一,诺杨·罗拿应邀参加并发言,他在发言中谈起了上海交通拥堵的问题,基于上海高架车辆拥堵状况,他建议延长外地牌照车辆上高架的限制时间。4年后,当诺杨·罗拿再次走进政协情况通报会,他对人民政协制度已不再陌生。这一次,他又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建议:希望通过立法支持因为成本等问题濒临消失的中国传统工艺,给广大民众带来艺术享受和生活便捷。
每年年底举行“政协情况通报会”是上海市政协的一大创举。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口大约为50万,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向谁反映、如何反映,都是非常现实的需要。“政协情况通报会”为“洋建言”搭建了一个顺畅的平台。
这项创举始自2005年十届市政协时期,旨在向各国驻沪领事及相关官员、部分跨国企业在沪机构主要代表通报市政协本年度重点工作和履职情况,同时听取他们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外籍人士参与程度也逐年提升。十届市政协时主要是“科普”,从ABC介绍政协“是什么”;到了十一届市政协,就侧重介绍政协“干了什么”;十二届就更进一步,外籍人士主要想了解的就是协商民主这种形式怎么运作。
自2005年至今已举办13场,累计有1000多名在沪外籍人士受邀走进市政协。
上海市政协还主动“走出去”,广泛收集“洋社情民意信息”。市政协2005年、2009年皆进行过面向本市外籍人士的课题调研,听取和收集到的来自在沪“老外”对上海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2015年,这个专题调研再次启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市政协对外友好委、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展“上海城市国际形象”课题调研。课题组面向在沪居住、工作和学习的外籍人群开展调查,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郭可教授团队、复旦大学徐以骅教授团队以及浦东新区联洋街道和长宁区虹桥街道的两个居委会参与。
课题组专门设计了一份包含36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包括“对上海的认知与评价”、“对上海的行政环境与经济环境的评价”等。最终收回427份有效答卷。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于今年6月完成课题报告。通过搜集“洋社情民意”,可以发现上海在外语类信息服务、城市双语标识、与外籍人士的沟通机制等方面尚存短板。对外友好委根据这批“洋社情民意”反映的情况,经过归纳提炼,在工作学习讨论会交流发言中提出,上海未来应更注重城市营商环境的公平与开放等建议。
“这些‘洋社情民意信息’,能帮助我们寻找‘开放短板’。”十二届市政协委员、时任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主任道书明说。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