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海波随笔|台湾陶艺家林振龙的“形色大地”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8-29 20:10 字号
8月28日,参加台湾著名陶艺家林振龙老师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个展开幕和学术论坛。
林振龙老师,是台湾当代陶艺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次展览,不仅是其迄今为止在大陆最大规模的个展,同时,更是台湾陶艺家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首次亮相,可以说意义非常。
犹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林老师的作品,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件陶瓷雕塑——大地陶书,泥土的自然纹质、如岩石般粗犷的肌理,以及青釉、铜红等釉色的组合都让人眼前一亮,有质感、有泥性、很大气。陶土,来自大地,而大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土壤。艺术家运用这样有生命力的载体,揉捏、组合、绘画,施彩,是在泥性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它人情。正如这次展览主题的两个关键字“形色、大地”,其实也就代表了泥性和人情。
这些年,林老师常参加我们的“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活动。今年6月,他亦参加了我们在香港举办的“新瓷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作品在展览现场广受好评。在学术论坛中,他还细细讲述了近来“烧石为陶”的最新经验和体会,其中的创新意识、执着精神、慷慨分享让现场一众海峡两岸暨香港艺术家们无不钦佩和赞赏。
陶瓷,看起来虽是固态的物件,但只要愿意细细品之,会发现它们其实蕴含如乐曲般的动态节奏。每一个笔触、每一抹釉彩、每一处捏塑都是流动的音符,而在火与土、天与人的合作下,这种流动转化为永恒,并成为一种永恒流动的、带来具有转承起伏的视觉享受。而艺术家,就是那谱曲的人。每每欣赏林老师之“曲”,仿佛身处高山流水、潺潺溪流、粗硕山石的静怡自然之间,倾听泥土的呼吸,感知自然的张力,在他创造的一片宁静中,观者的内心也不自觉地慢下来、静下来。
我想起第一次拜访林振龙老师瓷扬窑工作室的场景,那是2013年。林老师的瓷扬窑,建在台北郊外土城区的半山腰上,上山路满是绿荫簇拥,随着只能容纳小车的山路盘旋而上,先会经过林老师的工作间。那里存放着40多年来积攒的文件、书籍、试烧品,相连的材料室、施釉间处处整洁,井井有条。工作室后,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山石台阶,顺着往上爬片刻,突然豁然开朗,一个绿意盎然的庭院、一幢现代而简洁的两层建筑跃然眼前。
 
 
林老师邀我在一楼的会客茶台前坐下,身旁是一扇扇大大的落地窗,他持自制的陶壶、泡自家种的花茶,笑意盈盈与我闲聊,时而我们也漫步于展品间,听他讲创作的缕缕年华。我们在那里停留了长久,从下午聊到落日。远处,市区的灯光一点点亮起,慢慢汇成一片闪烁,如星辰。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在浮躁中获取安宁的法则。而身处繁华都市之中,却能够跳脱其外,入世又出世,做一个恬淡的旁观者,林老师已然这样生活30余年。
作品的背后,是艺术家的世界观。林振龙老师从陶瓷材料出发、回到绘画、回到人的体验与感知、回到当下自然和生活的再现。莹润的青釉如流动的河水、粗硕的肌理再现自然山石的灵动,点、线、面的组合来表达自然空间与情怀,大气、充满张力。他将观察转化为内在的感悟,又通过艺术创作,把这些感悟以线条和釉色组合成的空间展现出来。一些作品中,釉色对比亦十分强烈,但强烈之中总是能带来十分温柔的感官体验。我想,这种温润源于林振龙老师对自然的热爱、敬畏和思考,更是他心底的恬淡所出,是其谦逊而平和心态所滋养出的珍贵所在。
在林振龙老师的作品面前,我想任何人都难以不为之触动,他用生活启发艺术,将艺术融入生活。有人说,走近原野,才能饱赏春天的美色,融入江河,才能感知夏水的温柔。谢谢林老师,他用他的创作与妙笔,把这些美艺术化地带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体会人与自然,感恩珍贵。
这一次展览,凝结了林振龙老师47年陶艺创作心血,大地系列、空间结构系列、空间釉彩系列,这些积淀探索与理念的精彩佳作都集中一一呈现,想来,一定能让陶瓷爱好者们大饱眼福。最后,再次祝这次展览成功、顺利。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