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海波随笔|700岁的它,和它的葬礼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8-29 20:10 字号
周四,去拜访好友——大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杨惠根主任,一见面就听他提起了不久前在冰岛举办的一场冰川葬礼。
这场葬礼的对象,是冰岛700岁的奥克(OK)冰川,也是冰岛第一座死亡的冰川。据记录,1890年其面积达16平方公里,至2012年时仅存0.7平方公里,到了2014年,这座冰川被宣布彻底死亡并被从冰川名单中剔除。
包括冰岛首相、科学家等在内的100多位民众参与了这场仪式,人们希望用这场晚到的葬礼发出对于重视全球气候危机和保护极地的迫切呼吁。
在立下的纪念碑上,写有一封留给未来的信:
“OK是第一个
失去冰川地位的冰岛冰川。
在未来的200年里,
我们所有的冰川
都将沿着同样的道路前进。
这座纪念碑是为了承认,
我们知道正在发生什么,
需要做什么。
只有你知道我们是否做到了。”
冰川,是极地最壮美的风景之一。作为有幸到访南北极的人,我曾亲身体会那份震撼。尤其是2013年赴北极,乘坐冲锋舟在摩纳哥冰川下巡游的场景,真是永生难忘。
摩纳哥冰川,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冰川之一。摄魂的蓝色冰川如从海水中陡然拔地而起的巨型城墙,高达一二百米,宽绵延足有5公里,十分宏伟。冰川外立面上有很多凹凸立体的槽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当日恰逢阴天——看冰川的最佳天气,不仅海水呈现出迷幻的深绿色,水面上的浮冰亦尽显晶莹剔透。我们乘坐冲锋舟在那些大大小小蓝宝石般的浮冰间前行,周围是绝尘的宁静,仿若仙境。
当我们离摩纳哥冰川越来越近时,突然一声巨响惊讶众人,约在六百米开外,冰川前端一大块崩裂下落,一时激起了巨大浪花,而停驻在浮冰上的几万只燕鸥也瞬时振翅飞翔而来,盘旋在我们身边,旷世的悠远,生灵的优美,壮丽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如朝圣者般的心境,任何词汇描述皆显苍白,那种震撼,一眼万年,回味无穷!
冰川极地,看起来虽远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但实则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课题。其实,自从2013年中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以来,极地世界与中国也进入更为多元的交流状态。而随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的民间也期盼寻求通过文化艺术途径,积极和谐地参与到与极地世界、极地国家的交流中去。在我们以往的两次新瓷极地探索活动中,艺术家们都站在人文的立场,用艺术的语言去呼吁人们对于极地、对于自然的呵护和关爱,激发人们的共识与行动。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学习世界、感知世界、和自然对话的重要途径。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理性探索,而艺术则是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表达。极地探索和艺术创作,看似并不相交,但事实上却也极为相似。当遇到风浪险阻时如何克服,当创作遇到瓶颈时如何突破,需要的其实都是信念与坚持。
离开极地中心前,我巧遇了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孙伟主任。去年,雪龙号意外与冰山相撞之后,正是在他的带队和全船所有科考队员的努力下,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极为严酷的极地环境险境与考验。
谈起往事,他云淡风轻,但一字一句中所透露的坚毅与情怀直击心灵,那份执着、那份纯粹叫人感动。我想,这些中国科学家们在极地科考上的付出值得我们敬佩、敬重、点赞。
我也希望,关注极地、保护极地、关注天气变化和地球未来的课题能得到更多人的重视,愿美丽的冰川们能够长存,世世代代。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