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海波随笔|第200次景德镇之行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8-23 15:48 字号
周末抽空又去了趟景德镇,如果记录没有错误的话,这已经是我第200次去到这个城市。在有高铁直通之前,每日从上海出发去景德镇的飞机仅有一班,且在清晨时分,因此我常常伴着朝阳,俯览昌江、俯览瓷都。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文化最杰出代表和文化遗产。它面积虽小,视野却无比宏大。正如今年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举办的两大特展的展名所述,景德镇瓷器是“国家记忆٠友谊使者٠中国祝福”(景德镇国家用瓷特展);景德镇瓷器“与世界对话,见证500年全球化”(归来٠丝路瓷典特展)。
千百年来,从景德镇出发,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流向全球各个角落,成为思想启迪和完美生活的必需品,闪耀着作为东西美学相互影响之下、第一件全球化商品的荣光。如今,“景德镇”仍遍布全球,亮相在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向世界讲述着中国陶瓷悠长而又深厚的故事。景德镇,这三个字承载的不光是一个地名,更是中国制瓷业,乃至世界制瓷业里不容忽视的灵魂所在。
想起1712年9月1日,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以《景德镇陶瓷见闻录》为题向神父奥日写下的一封长信,其中不乏许多生动有趣又极为直观真实的描述,譬如:“外国人是不准在景德镇过夜的,所以只好待在船上过夜,或宿在能为他们担保品德的友人家里。这就保证了拥有易勾起无数盗贼的贪欲心的大量财宝的这个地方绝对安全。”又如:“其他省,如福建、广东等地也制作瓷器。但是,即使是外国人也绝不会把它们同景德镇的瓷器加以混淆。”在那个时代,景德镇独占着向世界各地供给瓷器的荣誉。
20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依然关注着景德镇,依然期望来到这里,不曾改变。这是景德镇的魅力,更是景德镇的骄傲。看陶溪川,仅仅前后5年,就大不一样。灯亮起来了,人多起来了,越来越多不同的语言在这里交汇着。整个园区的快速成长和发展甚至已经超过了之前我们熟悉的一些台湾的文化产业园区、或者国外的艺术园区,摇身成为中国文创产业园最响当当的样板之一,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家的到来。
见到景德镇重新焕发出这样的活力、自信、影响力和聚集力,心里着实高兴。毕竟前些年,它的城市发展暴露出诸多问题,被人诟病,并多次站在风口浪尖,金字招牌摇摇欲坠。从大师崇拜到大师泛滥,再到由大师现象引发的大师评定潜规则和黑幕、市场价值乱像,伤透了很多人的心。我批评过那些“伪大师”,也批评过些“伪学院派”名不副实的教授和他们的拿来主义,得罪了不少人。
但正因此,我更感受到尊重创作、尊重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和可贵。景德镇,犹如一个巨大的暖床,它拥有巨大深厚的传统艺术底蕴,然而如此富足的环境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资源的共享性和多样性,想要在千年瓷都中崭露头角,就更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如何汲取养分为己所用、如何突破传统,如何突破自己创新地去创造都极为关键。
令人欣慰的是,在浮华的聚光灯背后,在些许不光彩的案例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艺术家们对陶瓷的满腔诚意,他们用双手和创造力捏塑着景德镇明天的模样。这些年,我也多次采风拜访瓷绘艺人,不管是大师还是新秀,通过和他们的交谈总能令我收获启发。其实,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艺术的不同感悟,创作手法的延续或是革新,呈现的不仅是瓷器艺术本身,更是多样艺术思维凝聚成的时代艺术。而属于时代的艺术,终有一天为历史追溯。
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是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留下的瑰宝。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是无法比拟的。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是。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新面貌正徐徐向世人展开,愿大家充满信心,携手共进,愿这座城市因陶瓷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
  • 评论
  • 收藏